范成博
摘 要:對于高等教育而言,通過優化當前現有的高等教育問責模式,應當能夠從源頭入手來明確各項職責。現階段的問責模式欠缺必要的透明度以及公開性,而與之有關的各項問責信息也很難予以全面公開。因此,本文探析了高等教育問責法律體系的基本特征,通過探究當前現有的典型問題來完善構建問責體系。
關鍵詞:高等教育;問責法律體系;構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4 — 0108 — 03
從當今高等教育現狀來看,高等教育在現階段整體上呈現穩定性,這是由于其轉變了原有的精英教育模式,進而逐步轉型為大眾教育。但是不應當忽視,高等教育涉及到的各項相關機制和規章并沒有真正達到健全,其中仍然暴露出了各種弊端和隱患。同時,健全高等教育問責法律體系的舉措也有助于創建透明性更強的全新高等教育體系,針對其中涉及到的主體要素以及其他相關要素予以全方位的完善。
高等教育現有的問責法律體系應當包含全面以及局部性的問責、組織問責以及自我問責,同時還涉及到其他多種層次的問責機制。然而截至目前,高等教育問責模式并沒有真正實現健全。因此為了優化現狀,有關部門就要更多關注問責法律體系,運用體系化的手段與舉措來公開各項信息,同時也要著手建設完整度更高的高教問責流程,確保其符合更高層次的法律體系構建目標。
一、高等教育問責法律體系的基本內容
高等教育涉及到的問責法律體系,指的是設置特定的規則以及約束機制用來約束現有的高等教育;有關部門借助問責體系來推進當前階段的高等教育的完善,確保上述法律規則能夠擁有超越個體權威的法律效力,確保從源頭入手來防控權力濫用以及權力腐敗。因此可以得知,創建問責體系的根本宗旨就在于防控多樣化的風險與隱患,其中典型為高等教育涉及到的瀆職現象、偽造欺騙以及其他不良現象。通過健全問責體系的舉措,高教部門應當致力于健全現有的外部評估以及自我檢查手段,在此前提下保障教育質量并且提升綜合性的績效。在必要時,有關部門還需給出與之相應的評估報告,據此實現全方位的高教質量監管并且優化評估標準。
早在上世紀末,問責體系與高等教育就開始逐步實現融合,有關部門對此也給予了較多關注。但是截至目前,問責制模式并沒有真正實現其完善性,而與之有關的界定模式也欠缺清晰度。從基本特征的視角來講,高等教育問責模式通常都會涉及到多維度,其中包含教育質量、效益與效率、倫理目標以及結果等多樣化的要素。通過健全問責體系,對于整體上的法律體系績效就能予以全面優化與提升。在問責模式下,針對特定類型的主體就要致力于全面追究,借助法律舉措來追查其自身應有的法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其他相關責任。
二、構建問責法律體系的重要價值
首先是保障最根本的教育權利。從接受教育的視角來講,高等教育應當致力于面對多樣化的對象,對此亟待健全與之相應的權利保障。這是因為,保障教育權利并非單純停留于淺層,而是需要根植于相關法規之上,運用法律舉措來推行權利保障。作為被教育者而言,某些高校存在較大可能將會傷害其自身應有的某些權利,因而呈現了權利侵害的不良現象。近些年以來,某些高校傾向于隨意進行各項費用的收取,或者欠缺公正性的處理決策。因此在面對上述狀態時,高校有必要著手設計更加健全的問責模式,運用多樣化的舉措來監控教學質量,開展實時性的評估與審查,進而保障各項決策應有的公正性。
其次是監督主體行為。受到市場化帶來的強烈影響,現階段的高教體系正在傾向于商業化以及私有化,其中涉及到謀求個體利潤。在此前提下,高等教育頻繁表現為教育貪腐、隨便進行收費以及其他混亂現象,因此突顯了問責體系的價值所在。因此可以得知,教育問責模式應當涵蓋過錯問責,同時也包含了與之相適應的責任追查。作為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的行政部門,應當確保從根源上約束濫用現象,防控教育瀆職以及偽造現象,同時也要將自身的關注點轉向教育腐敗的全面防控。
第三是優化整體上的教育質量。在健全問責模式的前提下,對于當前現有的整體教育質量應當能夠予以全面優化。這是由于,問責體系在客觀上有助于規劃教育資源,其中涉及到實時性的教學審查、評估監督以及其他類型的約束手段。通過運用上述的舉措,應當能夠切實防控浪費某些高教資源,對于當前現有的資源利用實效性予以全面提升。與此同時,評估教育結果的措施也有助于推行更為健全的問責流程,進而全面簡化了當前現有的資金運用,體現了最大化的過程價值。
三、問責法律體系現有的狀況
(一)欠缺支撐性的制度
在當前狀況下,高等教育現有的問責模式仍然沒有健全與之相應的支撐性制度,尤其是法律支撐。從現狀來看,多數高校都已擁有了特定的自治權,上述權限來源于現階段的高等教育法。但從根本上來講,教育法并沒有將其予以全面細化,同時也并沒有涉及到職權界定、崗位設置以及其他關鍵性的要素。除此以外,高等教育整體上呈現混亂與復雜錯綜的內部管理權限,與之有關的權責缺乏明確度,上述的職責范圍也是相對模糊的。如果遇到失誤或者決策偏差,那么某些部門也會傾向于彼此推諉,無法實現精確問責以及依法問責。
(二)主體責任仍然不夠明確
問責體系在客觀上不能欠缺明確的主體,探究其中的根源,就在于高校以及有關部門并沒有致力于明確現有的各方職責,因此欠缺自主權并且表現為嚴重的行政化趨向。受到上述狀況帶來的影響,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當前高校很可能將會表現為沖突性。具體在施行特定的法規時,有關部門針對當前的高校仍然欠缺必要的全面管制,以至于很難保障其自身具備的自主性。因此可見,當前較多高校仍傾向于忽視最根本的教育功能以及人才培育,與此同時問責制也欠缺公正性以及平等性。
(三)缺失專門機構
截至目前,教育問責體系并沒有配備與之相應的問責機構,整體傾向于事后進行問責。也就是說,有關部門只有等待真正暴露了相關問題,那么對此才能著手加以處理。然而實質上,高教領域仍然隱含了某些潛在性的漏洞或者弊病,針對上述漏洞仍然無法著手進行追查。在當前的高教體系中,有關部門仍然占據主導性以及權威性的位置,依照從上至下的基本次序來執行問責。因此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在當前狀況下并沒有健全與之有關的競爭機制以及監督機制,同時也欠缺高水準的科學性與客觀性。
(四)無法公開相關的問責信息
有關部門如果要致力于信息公開,那么關鍵需要落實于問責信息的全方位公開。因此可見,高校有必要公開自身現有的各項問責信息,此項舉措在根本上符合了防控腐敗的宗旨與目標,因此值得予以全方位的推廣。通過推行信息公開,針對最根本的知情權能夠予以全面保障。截至目前,信息公開辦法已經致力于全面推行,然而其并沒有真正深入當前現有的高教領域。除此以外,政府以及高校二者也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其中涉及到權錢交易或者暗箱操作。由于受到上述要素的干擾,以至于信息公開并沒有真正達到健全,對于整體上的問責實效性也帶來了顯著影響。
四、構建問責體系的對策
(一)健全現有的問責法律
為了從根本上改進現有的問責法規以及法律,高教部門在當前時期就要著手強化全方位的問責監管,全面推行與自身相適應的監督機制。這是由于,高校只有在擁有全面問責體系的前提下,才能防控某些潛在性的問責機制隱患,對于其中多樣化的漏洞都能著手進行避免。在未來實踐中,高校及其有關部門還需要執行并且貫徹問責機制,確保運用必要的獎懲機制來強化激勵作用。通過運用上述的整改舉措,應當可以確保整個問責機制都具備法律性,避免其陷入混亂的狀態中。
(二)理順主體關系
從本質上來講,高等教育本身具備突顯的體系化特征,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相關問責主體。作為高教部門而言,應當將關注點逐步轉向自身現有的制度約束,尤其有必要健全外部干預。與此同時,問責法律體系也涉及到較多層次的相關問責主體,各方之間應當擁有實時性的信息溝通,確保各項信息具備的透明性、確定性以及可預期性。作為政府及其內部部門而言,應當從源頭入手來理順自身與高校的內在聯系,對于特定類型的義務以及權利都要加以全面明確。
(三)拓寬信息公開的覆蓋面
高等教育如果要擁有完整度更高的問責模式,那么有必要更多關注信息公開,對于當前現有的公開范圍以及公開領域都要予以全方位的拓寬。這是因為,保障信息公開的舉措在客觀上有助于保護知情權,因此構成了根本前提。面對信息化的全新形勢,民眾自身具備的信息公開認識也獲得了全面強化,高校應當緊密結合上述現狀來保障知情權,全面優化了信息公開涉及到的各項具體流程。
從域外現狀來看,美國多數高校都已擁有了完整度相對較高的信息公開機制,其中涉及到的公開范圍應當包含績效評價、有關部門撥款以及區域發展目標等各項要素。因此可見,國內高校仍然有必要致力于吸納域外經驗,然后嘗試將其適用于自身現有的信息公開實踐。具體而言,信息公開通常都會涉及到學籍管理、招生就業、執行教育經費、基建后勤以及三公消費等多樣化的信息。在公開信息的前提下,對于公眾質詢應當予以主動接受。
結束語:
經過綜合分析可以得知,高等教育在根本上不能夠欠缺問責法律體系。通過全面引入問責制的模式,應當可以從根源入手來化解高教問責制當前現有的某些難題,對于問責體系涉及到的漏洞予以全方位的修補。未來在實踐中,高教部門還需要緊密結合現有的真實狀況,運用多樣化的舉措來健全問責體系,在此前提下保障信息透明性并且優化整體上的教育問責環境,確保問責法律體系能夠真正服務于高教領域的跨越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思懿.邁向“混合法”規制結構:新公共治理范式下高等教育系統的變革趨勢——基于美國、英國、新加坡三國的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7,(02):38-49.
〔2〕陳平水,于若凡.國外高等教育問責制的經驗及其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5):9-11.
〔3〕宋佳,黎萬紅.高等教育問責對本科教學評估的追問〔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7,(03):35-45+122-123.
〔4〕楊蘭芳,陳萬明.中國高等教育政府問責的缺位與補償——中美教育工作年度報告對比視角〔J〕.高教探索,2014,(03):5-10.
〔5〕闞閱,許邁進.重塑學術圣潔與公共信任:高等教育問責的國際經驗與策略選擇〔J〕.教育研究,2014,(08):142-148.
〔6〕李自茂.高等教育質量社會問責中應解決的幾個問題〔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02):71-74.
〔7〕莫甲鳳.大學自治模式的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特點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04):36-40.
〔8〕盧娜.高等教育評估中存在的問題與評估體系的健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248-249.
〔9〕彭揚.法治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環境優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27-31.
〔10〕宋佳,黎萬紅.回歸專業問責:英美澳高等教育問責制度的演進與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90-97.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