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翠鵑
摘 要: 本文通過介紹核心素養及幾個教學實例,真實、詳細地說明在教學中恰當、有效地運用相應的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經過一定時間的刻意練習甚至成為教學習慣之后必然會對學生及老師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ICT環境 核心素養 學科素養 信息技術與教學
引言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詞頭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簡稱ICT)[1]。它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領域。信息化與教學正在不斷融合,這是目前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有感觸,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正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也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幫助和促進。
一、核心素養
21世紀初開始,就有一些國際組織、經濟體和一些國家地區,就對“核心素養”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他們分別從不同維度,對核心素養做出了闡述。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五大支柱說”,認為教育培養出的人要做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
200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關鍵能力說”,認為核心素養的標志是:具有利用社會、文化、技術資源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自立、自主行動的能力。同一年,歐盟則提出核心為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的“八大素養說”。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報告——《走向終身學習——每個兒童應該學什么》,提出基礎教育要從身體心理、情感情智、文化藝術、文字溝通、學習方法與認知、數字與數學、科學與技術等維度提升核心素養,稱之為“七個維度說”。這樣的闡述比該組織2003年的“五大支柱說”更加具體、清晰。
在我國,林崇德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提出有中國特色的核心素養指標體系,即“三個方面”(第一層次)、“六項指標”(第二層次)、“十八個要點”(第三層次)。
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解讀與具體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比較公認的對核心素養的解讀是:一種是借助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另一種是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盡管眾說紛紜,但是最核心的是“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主要指學習、工作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做事的能力。
在教育教學中,各學科共同作用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語文學科來說,主要包括:一是人格(價值觀)培養;二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及提高;三是閱讀素養的提升;四是自學能力及阻力思考能力的培養;五是文化積淀及審美情趣的培養[2]。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有必要不斷滲透這些能力,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核心素養,設計一些可以同時培養學生多方面核心素養的教學環節。
二、信息化教學對學科核心素養的促進作用
核心素養的落實有賴于每一位一線老師每一節課的教學。信息技術①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會使二維課文變得立體、鮮活,并幫助培養學生規范的學習習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3],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下面筆者結合在教學中運用到的一些信息技術的實例,談談感受。
(一)信息技術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都必需的一項能力,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SEEWO中有一些方便實用的功能,例如擦除、拖動、分類、匹配、填空、選擇等,在實際運用中可以請學生到白板前,親自動手進行操作,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最重要的是可以起到激勵學生多動手,鍛煉其實踐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②這一課的講解中,趙州橋的結構形式中“兩肩”的兩個“小拱”的位置是難點之一,筆者在設計這部分時就想讓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還原趙州橋的結構。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對相對枯燥的說明文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檢驗學生的理解水平。因此,筆者將趙州橋的各部件分開(圖1),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動手進行拖動、組合。根據學生的操作情況,有的學生由于對“兩肩”這點理解不夠,因此會出現圖2、圖3這種錯誤的放置方式。這樣筆者就可以抓住“兩肩”這個詞語詳細說明,引導學生理解正確的放置方式(圖4)。這樣,學生就能更清晰明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信息技術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4]。比較、分析進而分類的能力對學生的深入思考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SEEWO中有一項功能是分類,讓學生進行分類,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鍛煉。借用SEEWO的這個分類功能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個操作過程中直觀地呈現出來。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課文《中國石拱橋》這課中,第六段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對盧溝橋石柱上的石獅子進行介紹,盡管已經比較生動,但是學生對這些“惟妙惟肖”的石獅子還是沒有直觀的印象,因此筆者就運用到SEEWO中的放大鏡功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學生在看到石獅子五官、四肢的細節時,結合課本上的文字描述,觀察、想象、分析之后,就能夠體會到文章的妙處,同時也能夠理解“惟妙惟肖”這個詞的內涵。
又如,九年級上冊課文《智取生辰綱》③中涉及的人物眾多,“護送生辰綱”與“智取生辰綱”兩派人物的區分是一個小難點,也是理解本文情節的重要環節。因此,筆者利用SEEWO系統課堂活動中的分類功能,讓學生進行分類(圖5)。其中在對白勝(即“賣酒漢子”)分類時,學生就有些猶豫,因此筆者就改變了講課思路,先說梁山好漢如何設計、喬裝,再講楊志一隊人如何護送生辰綱,這樣學生對這些人物所屬的陣營就非常清楚。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也能及時強化/修正其學習習慣,鍛煉其語文學科的寫作能力。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這就要求老師盡力為學生創造環境,及時強化學生合適的學習行為,并及時消除其不合適的行為[5]。基于SEEWO的課堂同步功能能夠進行直觀的、即時的課堂反饋,這一目標也能夠實現。
關于直觀,上面兩個例子很充分地說明了,在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時,SEEWO助手的拍照功能就可以當即將學生的作品拍照上傳至電子白板上,老師可以及時進行點評和總結,便于學生及時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對學生的反思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對于除點評到之外的其他學生,這種及時反饋也能夠使他們及時反觀自己的作品,一定時間的刻意練習之后,學生的反思、及時糾錯能力會不斷增強。以往的習作反饋基本上是:課堂上/下學生完成寫作,然后進行書面批閱、反饋,學生最快能在完成寫作的第二天接到自己的反饋,并且基本上每個人只能知道自己的寫作情況。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不僅能及時反饋,而且在抽到優秀的習作時,等于是在班級里進行了一場小型的“優秀習作展示”,可以強化被表揚學生的優秀行為,并激勵其他學生效仿、學習。同時在書寫、排版、卷面、態度上都可以給出及時反饋,有助于強化好的學習習慣,弱化甚至消除不良學習習慣,可以說對學生的能力提高有全面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課文《中國石拱橋》的講解中,為了檢測學生對說明方法的掌握情況,教學過程中筆者設置了一個習作環節,讓學生介紹一座橋,要求至少用到兩種說明方法,筆者在課堂上直接找到兩份作品,進行拍照上傳的操作,對學生習作是否達標、卷面、書寫等方面進行即時評價。學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及說明效果(圖6)。
(四)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課堂中的學習者,現在呼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6]。以往老師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確定難點、重點、易錯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呈現不一定是自己的預設。在上面幾個教學實例中,學生學會的、沒有理解的知識點都很直觀、明確地呈現出來,這樣老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就可以準確地把握。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針對性地教學生所需。當然,這就意味著課堂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性,因為老師要面對的是學生的即時生成,需要以學生的課堂生成不斷調整教學過程。這樣就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并體現老師的引導作用。
(五)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以往的班級授課方式主要是老師進行“一言堂”式的講述和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創新能力被限制,課堂學習效率較低。那么學生什么時候能夠學得好?答案是學生感覺好的時候[7]。學生的興趣激發、課堂氛圍會直接地、很大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狀態及學習效果,因此老師應該創造友好、有吸引力、有趣又有知識輸入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中恰當運用一些信息技術,幫助老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課上提問學生時,以往都是老師隨意抽取,有時候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我會在課堂中運用“班級優化大師”中的隨機抽取功能,一方面,在抽取學生時,班級里所有學生都會集中注意力,等待結果。另一方面,這個短短20秒不到的動作,就很好地調節了課堂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再次激發。
通過以上鮮活的教學實例可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恰當運用是對學生非常有益的。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反思能力,還可以充分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的確是大勢所趨,現在無邊界、無時空限制的學習方式都在不斷發展,在這中間,信息技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運用越多越好呢?
在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深度研讀課文,理解其文學性和工具性,這樣才能在新型的課堂中恰當應對學生的課堂生成,尤其是超出原預設的生成,才能自如、有效地引導學生培養學科素養;其次,應該把握一個核心就是: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當某項信息技術與授課內容并不契合時,不能為了炫技而使用,而應該適當取舍,更好地駕馭信息技術,讓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最后,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很多時候,某項信息技術的使用使課堂有所改變,效率提高,但是如果重復使用,學生就會產生新的疲勞。我們需要的是,要么做出一些創新式的應用,要么繼續學習新的技術,使課堂教學能力如源頭活水,時時新鮮。
創新的信息技術很重要,我們需要掌握的除了技術本身外,還應該把握好其背后的教育理論,理解新技術對學生學習起促進作用的原理,真正理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及其在新技術中的體現,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由于我校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SEEWO交互式電子白板,因此此處及下文提到的“信息技術”都專指“SEEWO交互式電子白板”。也簡稱SEEWO。
②2017年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部編版)第五單元第17課《中國石拱橋》,作者茅以升。
③2002年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人教版)第五單元第16課《智取生辰綱》,作者施耐庵。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ict/32270?fr=aladdin,2015.
[2]崔巒.作為語文老師,你必須要知道的核心素養和語文學科素養[EB/OL].http://www.zgqsnjz.com/pinfo.html?newsid =404,2017.
[3]張敏霞,王陸.交互式電子白板與教學創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1(103).
[4]李衍華.邏輯·語法·修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9.
[5][美]畢生,著.李維,譯.行為主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25.
[6]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7]簡·尼爾森,著.玉冰,譯.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驕縱地有效管教孩子[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