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端紅
【摘 要】隨著國家對教育的不斷重視,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逐漸成為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科學來源于生活實踐,能夠更好的將課堂中的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目的;在新課標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趨勢下,針對小學科學課堂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方面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科學、走進科學的積極性,拉近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能夠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接受新事物的興趣。本文主要從生活中的實際出發,結合小學科學課堂的實際課程進行相關分析,把握兩者之間的聯系,進而更好的提出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對策,為我國新課標教育教學改革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課堂教育對策
實際生活是科學發展的溫床,只有在實際生活中認識事物本質,發現生活的實際規律,才能更好的提高科學發展水平;小學科學課程作為科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對于我國科學教育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小學科學知識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對生活實踐的探索和認識,通過對真實生活現象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發現能力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水平,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采用貼近生活的教學對策,這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發現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走進生活的熱情,而且能夠從豐富多彩的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1.結合課程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
生活是科學發展的源泉,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更好的發現生活中的科學規律;隨著素質教育教學的改革,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實踐能力,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能夠更好的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感受科學,本文結合傳統課程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將課堂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進行分析。
1.1生活化教學模式創設的積極意義
相對于傳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而言,在科學課堂中創設生活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將知識的傳授與實際生活進行聯系,避免很多精彩的設計環節被忽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在傳統的小學教學課程中,受到“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科學教學過程的動手環節和實際觀察環節被嚴重忽略,造成學生不能夠更好的走進科學,缺少一種認識自然和科學的好奇心;與此同時,避重就輕的對科學知識進行枯燥的講解,不僅嚴重降低了科學的趣味性,而且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對于我國素質教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在新課標教育教學的改革過程中,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創設生活化的模擬場景,能夠更好的將科學還原于生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活與科學的關系,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現象,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的經驗激發學習能力和發散性思維,降低課本知識的學習難度,體現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1.2創設生活化教學情景的實際案例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能夠拉近學生與科學的關系,提高學習科學的興趣,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建立合理的生活化教學情景在教學過程中同樣具有積極作用,例如:有關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溶解”知識的相關部分,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對于此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教學老師可以根據課程組成排成話劇或者情景劇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動手用杯子和果真粉末進行溶劑過程的實際操作,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于溶劑過程操作的印象,而且能夠更好的造實踐操作過程中理解溶劑快慢的影響因素,引導學生更好的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中積極引入生活化內容和案例的措施
2.1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內容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過程而言,通過合理的生活化情景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操作能力,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科學課程的知識重點相對集中于生活的實際現狀,對于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基本目的在于應用于實際生活。對于生活而言,通過科學課堂知識的學習能夠將理論知識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合理利用生活的材料、資源等合理的展現科學知識用途,不僅能夠提高動手能力,而且有效的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和高效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積極引入與生活相關的實際內容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和規律,利用生活中的實用物品進行合理的科學實驗操作,可以讓科學更加生活化,結合生活化的情景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
2.2引入生活化內容的實際案例
在創設小學科學課程生活情景的基礎上引入生活化的內容,能夠從情景模式和科學實踐兩個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科學知識,通過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內容,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更好的分析實踐操作的步驟,另一方面能夠加深實際案例的理解和科學規律的變化過程,能夠激發創新能力和將規律應用于生活的能力;例如:在進行小學課程“燈泡亮滅控制”的教學過程中,指導老師引導學生對自己家的電燈或者教室電燈的控制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逐步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電燈控制情況的類型和方式。與此同時,教學老師將準備好的教學道具分發給小組成員,與同學一起進行燈泡控制模型的組裝和設計,在提高學生電路圖設計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電路故障的能力,對于學生后期的發展和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3.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創新
3.1教學實踐中操作能力的創新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作為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啟蒙階段,對于個人未來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本方法就是不斷提升學生對于生活現象的觀察能力,通過有趣的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發現生活中科學問題的能力,教學老師要通過合理課程設計將科學知識和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在生活中合理取材,利用簡單、可獲取的材料和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課程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例如:教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易拉罐、木條以及放大鏡等材料模擬太陽能熱水器的過程,引導學生動手模擬實驗過程的基礎上理解整個加熱原理,同時鼓勵學生分析實驗操作過程失敗的原因,更好總結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
3.2重視生活常識對于教學過程的影響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簡單性、結論性以及實際應用性的特點,在進行小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老師要在貼近生活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基本科學結論。基礎性的科學結論和規律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方面,對于后期的科學課程學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學老師要在生活化的情景模式和操作過程中適當總結科學結論和規律,為后期更復雜的科學實驗過程做好準備工作。例如:下雨前會先有閃電后聽到雷聲,總結出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的結論;在雨后會出現彩虹和有瀑布的地方經常會出現彩虹,總結出彩虹的出現是由于水珠對太陽光的折射造成的等結論。通過基礎知識的總結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性,而且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對后期科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多姿多彩的科學現象往往來源于生活,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現象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設計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景模式能夠為學生創建一個神奇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科學課堂中引入生活內容能夠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現象,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本文主要創設生活化模式、貼近生活內容以及培養生活實踐的創新能力三個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小學科學課程生活化教學起到促進作用,為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首新,胡衛平,林長春等.小學科學教科書“科學探究”設計的微觀發生法比較——以中美日三國“磁”內容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16(5):35-42
[2]任志姍.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及其實施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6.32(32):60-61
[3]常小琴.提高中職學生技能學習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6):162
(2016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研究》FJJKXB1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