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概念,結合少數民族大一新生特殊的心理特點及其文化背景,以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大一民族新生為例,采取分層抽樣法進行抽樣,以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分別于2016年和2017年各選取195名和205名少數民族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少數民族大一新生普遍存在著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問題,而自主學習能力又是作為一個現代社會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必要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們以后的發展水平。因此,對少數民族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問題進行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關鍵詞:民族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一、 相關理論概述
(一) 培養少數民族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他們長期生活環境和民族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他們比較特殊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心理特征。所以他們一直是高校中比較特殊的群體。而對于剛邁入大學校門的少數民族大一新生來說,更會表現出對大學生活各方面的不適應性。其中,在學業方面的不適應性表現尤為顯著。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現代教育下培養的都是將在信息化社會里尋求生存和發展的學生,如果在學校教育階段,學生沒有能夠培養起對知識的渴求,不斷探索和創新的欲望,沒有形成一種科學思維的習慣和能力,將很難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補償和發展。培養大一新生在學習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大學學習適應能力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 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理解
關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至今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廣義指人們在正式或非正式學習環境下,自我求知、做事、發展的能力;狹義上指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即通常所說的“會學”。另外有人從心理學角度上總結:真正的自主學習,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情感方面,對學習任務具有濃厚的興趣和堅定的信心;能力方面,有較好的學習方法,較強的學習能力。綜上所述:自主學習的主體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如何激發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主動意識,其次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 少數民族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調查及結果分析
(一) 研究對象
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分層抽樣:2016年按分層抽樣法選取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有效被試者195名,其中藏族75人,回族80人,其他民族40,其中包括20名重點訪談對象;2017年同樣選取該校少數民族大一新生有效被試者205名,其中藏族83人,回族78人,其他少數民族44人,其中包括26名重點訪談對象。
(二) 研究主要方法及思路
通過以上對自主學習能力概念的分析和理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情感和能力兩個方面,設計自編問卷《少數民族大一新生學習能力問卷調查表》共設計了25道題目。題目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為客觀題共20道,其中單選題15道多選題5道,意在考查學生自學能力的實際表現;第二部分為主觀題共5道,意在分析影響少數民族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原因。男女生分開做設計的內容完全一樣的問卷。最后通過整理問卷結果發現:對同一問題男生和女生答案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總體上說,差異不大,因此,作者在做分析維度時,并沒有把男女生進行分開。
三、 少數民族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 自主學習意識方面:學習主體性和問題意識淡薄
相對來說,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紀律是比較好的,尤其是大一新生,一學期下來上課的出勤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才是學習中的主體。但是我們通過調查發現,民族大一學生中很多是缺乏這種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的。通過調查他們平時去圖書館情況,結果顯示是“經常去”的只占到15%,“有需要才去”的占到61%。21世紀對學習的基本定位是要學會學習,學會學習理念中首先就表現在是否有問題意識。在平時課堂活動中,基本一學期下來,很少有學生會主動來向老師提問題的。有時會采取點名的方式,硬性要求我們的學生去提問,但實際效果都表現不明顯。
(二) 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方面較差
少數民族大一新生普遍存在著把學習定義為習慣的教師“教”什么,我就學什么,教師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內容,學習中依賴性仍然比較強。當然,相對于漢族學生來說,少數民族學生多數來自經濟、文化欠發達經濟比較貧困的農村地區,其教育條件相對落后,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教育相對滯后,學習基礎不夠扎實。而且由于在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交流主要用的是民族語,而漢語是當作第二語言進行學習的,所以,相對漢語水平還比較差。一來到大學這個人才濟濟的環境下,在與統招的漢族學生競爭時,接收和把握教師授課內容有一定難度,學習有些吃力、成績不佳、自我成就感下降,就容易產生自卑情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后面學習中就容易導致他們在學習上缺乏自信,缺乏動力,影響學生對自己學習目標的制定。長此發展下去,無疑對學生整體的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三) 自主學習方法方面:對大學學習理念和思維把握不準確
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受長期以來較強的民族自我意識的影響,與人溝通欲望不強烈,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薄弱,在實際中他們往往只是聚集在本民族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圈子里,一般只和本民族、本地區的學生交往,而與其他同學的交往較少,這樣就使他們缺乏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同學學習交流、感情溝通的機會。我們問卷第6題:“你在學習中主要運用到的學習方法有哪些?”回答選項A“死記硬背”占到43%。民族學生缺乏一種交流意識,他們往往只注重和本圈子的同學相比較,很難形成競爭意識。另外少數民族大部分學生由于長期學習條件有限,一般在學習中也是重知識本身的掌握,而不是思維的發展,而大學的教學中更重視的是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在問卷中問道:“您對老師課堂上所講內容最多能理解多少?”我們以60%為分界線條,在60%以下回答的人數占到67%。
四、 培養少數民族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
(一) 重視關懷教育,加強引導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正確學習目標的確立與良好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學習效果和質量的保證,也是大學生入校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我們的教師應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水平等特點,加強針對他們的輔導工作,使他們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確立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目標和方法。比如,當學生犯錯誤或出現行為過失的時候,教師應該懷有一顆寬容的心,學會等待,善于等待,給學生以改正錯誤的時間,給學生以自我教育的時間。另一方面,我們的教師還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心理上,言行上,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轉變:高中以學習成績定終身的,而大學則要培養的是有思想的綜合型人才,而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最關鍵的是首先要培養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形成學習主體意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如創設教學情境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喚醒學生要去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潛能被激起后,也即具備了“想學”的積極狀態,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生要“會學”。尤其對于大一新生來說,對大學的教學方式、內容等還保持著一些新奇性,還沒有形成特別固執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師就應在教學中大膽放手,有意識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單位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例如,學生為了解決現實中某一問題去學習英語知識,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獲得了學習興趣,成功的某些體驗以及自己某些方面的心理滿足感。從而愿意進一步去學習英語知識。這就是學習中培養起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魅力所在。
(三) 豐富課外活動,拓展學生交往和施展才能的空間
有人認為,現在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知識的人。另一方面,知識的積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積累,將知識升為能力須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學習任務前提下,應爭取培養自己的社會需要的實際應用能力。課外活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大一新生課程是相對比較少的,相對來說課外活動是比較豐富的,而且大學的很多活動都是在大一大二學生中進行的,這對我們學生是非常重要的鍛煉自己的機會。而少數民族
學生很多都具有唱歌跳舞的天賦,相對缺乏的就是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學校也應該針對學生的特點,豐富學生課外活動,因勢利導,給學生提供發展的各種機會。
參考文獻:
[1]劉麗麗.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黑龍江史志,2007(12):7-9.
[2]孫彬,齊麗莉,趙玉順.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民族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7(6):254-255.
[3]魏秀蘭.少數民族學生關于自學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08(1):219.
[4]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203.
[5]李靜.西部少數民族大學生素質特征分析及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1(2):49-54.
[6]王學林.如何提高現代大學生的學習能力[J].2010(2).
[7]熊紹輝.對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教育的探討[J].探索,2001(5):87-89.
[8]王學峰,蔡文伯.公平與效率視角下的新疆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分析與思考[N].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1):5-9.
作者簡介:劉子恒,甘肅省合作市,甘肅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