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宗鵬
摘 要: 交往式教學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非常重視,要求教師對待學生保持開放、平等與尊重的心態,同學生進行言語及心靈上的溝通,不僅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充當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還創造機會讓學生溝通交流,讓課堂活起來,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在交流中進步。為深入推進交往性學習,本文將鄭杰教授提供的材料和語文學科在推進過程中總結的有效經驗進行融合,形成有關交往性學習及訓練的初步策略,以期為廣大同仁提供有效參考,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交往式教學 合作意識
所謂交往式教學,是指以建構主義為主要理論依據,以促進學生建構主體結構為基本目的,以建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機制為主要策略,以創造民主、和諧的情感氛圍為基本的教學環境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這符合交往式教學中讓學生交往、合作的觀點[1]。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展開交往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同老師、同學交往的過程中拓寬視野,獲得不同的思想觀點與生活態度,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一、交往式教學進行的條件
(一)真誠平等地交流。
交往的一種具體存在方式即為交流,人與人之間通常是利用語言和文字交流的,可以說人內心思想的載體就是語言與文字,借助語言透過人本身看到另一個不同于自己的存在。交流是保證師生、生生之間交往的一項重要前提。交流是立足于平等友愛,以互相尊重、信任為基礎,利用言談與傾聽而展開的雙向溝通方式。教學過程中交流,除了包括言語間的交談外,也包括心靈世界的溝通。交流時,將內心世界打開,真誠地傾聽和接納對方,在相互信任、傾聽和接納的過程中,讓思想發生碰撞,實現心靈的溝通。
(二)自由與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定規則是保證一件事有序進行的重要條件,但若只談規則,則不夠靈活,因此,自由和規則在交往式教學中是并行的。對學生來說,自由是見解的自由,是可以自由論述問題、自由表達;而規則則是自由的基礎,且是這堂課可有有序開展下去的重要保證,也是師生與生生之間的約定。
比如,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若是只有自由而缺少規則的指引,則必然會與主題背道而馳。小學生沒有具備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無法完全地約束自己完成某件事,這就將規則的作用很好地體現了出來。若只談規則對自由避而不談,學生在進行小組學習過程中,均根據已制定好的規則展開,那么學生就成為執行任務的機器,未充分認識事物本質。因此,自由與規則是同時出現的,且相互配合,互為補充。
二、小學語文交往式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調整心態,倡導合作交往學習的氛圍。
1.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就教育工作的效果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怎么樣。”[1]在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可將老師、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般扮演的是讓學生“又敬又畏”的角色。整個過程都是我教你學,我問你答,所有都是按照指令展開,一些學生,尤其是一部分學困生面對教師的權威和尊嚴,表現得唯命是從、唯唯諾諾,主動和教師交往合作更是無從談起,合作交往學習中迫切需要與努力倡導的是“生與師之間的交往互動”。另外,教師在組建小組時,應考慮包括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應考慮到每一門學科的均衡性)、第一語言、性別、刻苦程度等在內的多項因素。
2.消除學生間的心理隔膜
相關研究表明,所有人均渴望交往,都希望被別人重視,這是人正常的情感需要。小學階段對和同齡人之間的交往非常喜歡,他們學習中的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就是來自同伴的贊許。在最開始的合作交往學習中,我經常發現,一些中差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思維慢、怕說錯等)在小組的合作討論中往往很少參與討論,幾乎沒有主動發言,多充當的是“旁聽生”的角色;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各類競賽活動中,中差生因為得分較低等在組內地位不高,甚至沒有地位,經常被其他組員埋怨、職責,小組中極少有人主動對其施以幫助。學生在交往學習時應學會聆聽,真誠地聽取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時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間友好交往。
在小學階段,因為受到年齡與生活閱歷的限制,所以學生的溝通能力較弱,這樣班級中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同他人交往上較為抵觸。須知,語文課堂是有利于學生交往的一個有效平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2]。所以,教師應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予以重點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斷加強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可讓學習小組完成一系列任務,讓學生一邊完成組間合作,一邊對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予以深刻的體會,由此形成團隊合作意識。
比如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可先教與學生一系列的識字與鞏固生字方法,接著把古詩《春曉》當做識字任務分配給各個小組,引導小組學生相互幫助,一起學習。之后教師再讓各組組長將生詞卡展示給其他學生,鼓勵組內學生積極搶答,教師負責對學生的搶答情況予以記錄,并對學生的不正確發音予以糾正,最后將最佳小組與各組最佳組員給評選出來,對其施以表揚與鼓勵,促進學生提高參與小組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團隊凝聚力。為避免討論的聲音過大,每組中一名學生可以做噪音監督員或安靜負責人,責任是促進全組積極而小聲地合作。另外,學生坐得越近,越能小聲交談。讓學生彼此坐得近一些不僅可以幫助減小噪音,還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把某個學生掉隊的機會減至最小。
(三)通過成果展示,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交往式教學的最后一步是匯報小組學習成果,這一步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成果轉化能力的考驗[3]。口頭表達是學生在課堂上匯報成果時主要采取的方式,學生一直追求標準答案,希望更加清楚地表達,但所謂標準答案經常阻礙學生的思維,缺乏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的靈感。所以,教師應打破常規思維,鼓勵學生運用書面展示、行為展示等多種匯報形式等。書面展示需要教師培訓學生,指導學生進行規范化、邏輯化的口語表達;行為展示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相應的形式表演,一名學生在一側進行解說。如果一些組比其他組提前完成任務,則教師要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地完成了任務,同時發揮此小組的示范作用:一是找代表匯報他們是怎樣活動的,二是將此小組作為模范小組,重新演示活動過程,充分發揮榜樣作用,讓其他小組模仿,帶動全班。
以《將相和》一文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先對資料進行查閱,在參考課文后復述整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演示。教師在學生口頭表達展示時,應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讓學生準確拿捏語調,釋放情感。在學生進行書面表達時,使之對語言的規范性予以重視,用文字表現出當時的場景及廉頗、藺相如各自的態度;在行為展示時,再提醒學生注意利用肢體細節將藺相如寬容大度、深明大義的品質展示出來。利用多種形式,學生以語言或行為表達出小組成果,有助于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交往式教學的應用價值突出,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交往式教學時,應努力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針對學生的交往技能加強訓練,同時為學生提供機會實現交往,讓學生在良好的交往環境中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齊鳳娟.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2015(12):28.
[2]朱玉翠.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科普童話,2014(33):21.
[3]陳淼桃.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初探[J].新課程(中),2017(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