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的區域活動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平臺。農村地區擁有廣闊的土地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只要對這些本土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將農村特定的區域環境轉化為教育資源,就能滿足幼兒多元化發展的需求,促進其成長。本文以挖掘農村本土資源為切入點,對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盤活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課題進行探討,以期促進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幼兒教育;區域活動;農村本土資源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動材料,運用天然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在農村這個廣闊的田地里,有許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幼兒園區域活動需要立足本土,挖掘并利用農村資源,在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一、 積極收集本土資源,挖掘教育材料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創新,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一些幼師對區域活動的認識不足。其中教育材料的嚴重缺乏是制約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學會收集本土資源,是盤活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第一步。
(一) 鼓勵幼兒收集本土資源,激發熱情和積極性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在農村本土資源的收集中,也應該把幼兒作為主體,激發參與欲望和積極性。農村地區自然景色優美,莊稼草木隨處可見。教師可帶領幼兒到田間地頭感受自然,發現可利用的材料。根據季節的更替,收集不同的資源。如:春天來臨時可以收集花朵,秋天則可以引導幼兒將落葉帶回,收集果實和種子。經歷多次體驗和引導,能夠增進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洞察力。
(二) 用好家長資源,引導家長參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幼兒的成長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收集本土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動員會的形式向家長講解收集材料對區域活動的重要性。引導家長參與區域活動,和孩子一起發現并收集材料。活動后對家長收集材料制作成的物品進行集中展示,共同體驗收集本土資源的樂趣。
(三) 培養教師收集意識,自覺利用本土資源
由于農村的地域限制,教師往往對區域活動的認知不足,自然也就缺乏收集本土資源的意識。通過引導農村教師親身體驗,理解區域活動的深刻意義和價值。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注重教師之間的交流,不斷開展研討會分享經驗,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培養收集意識,使之真正成為收集本土資源的主導力量。
二、 豐富本土資源利用形式,創設“活”的教育環境
(一) 打造開放多元的園區環境
農村幼兒園大多場地寬闊,可以利用本土資源對其進行改造。首先,幼兒園需要在園內投放一些大中型玩具,這就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物質資源,如廢棄輪胎可以改造成秋千,木質平車可以改制成滑梯等等。其次,還可以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地面文化,幼兒每天的必經之路可以貼上自制的圖形、數字等幫助學生認知。另外,還可以將就餐區裝飾上具有當地特色的物品,使園區環境更加多元。
(二) 營造美觀豐富的教室環境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營造一個寬松、美觀的室內環境對幼兒的學習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室內環境的營造要突出美觀和教育于一體的理念,根據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因地制宜的進行改造。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布置圖書角和背景墻等,還可以用收集來的本土資源制作沙包、跳繩
等,放置在活動角落,增加學習趣味。幼兒的學習要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只有書本和課桌的教室,很難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三、 規范材料投放方式,保障資源利用的有效性
(一) 培養安全意識,保證投放材料的安全性
幼兒年齡小,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安全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環節。農村本土資源大都是廢舊物品,有些會存在安全隱患。然而幼兒對這些隱患的認知能力不足,需要靠教師的引導來分辨。在本土資源的收集中,教師要及時排除危險材料,如有毒、有味、易碎的物品。在材料投放時,教師要對收集的資源進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對幼兒造成傷害。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向幼兒及時灌輸安全思想,提高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二) 避免千篇一律,注重年齡層次和活動需求
幼兒也有年齡階層之分,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同。這就需要在投放材料時,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年齡特點進行合理的分配,由易到難,深入淺出。只有把材料放到合適的地方使用,才能使其效果最大化。比如,在“植物認知”的課題中,對于小班和中班的學生,需要他們對樹葉的形狀、大小以及種類進行學習認識;而對于大班學生來說,則可以引導他們用樹葉拼出不同的形狀,培養動手能力。再比如,藝術課上低年齡階段的幼兒需要根據對物質資源的觀察,畫出其初步圖形;而年齡相對比較大的幼兒,則可以引導他們畫出藝術性,提高鑒賞能力。
(三) 發掘材料的多元性,實現一物多用
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要充分認識其特性實現多層次、多領域的利用。同一個材料可以制作成不同的教學用品。比如在收集中有很多的瓶瓶罐罐,可以把它做成啞鈴、聽筒、花盆、拉力器等,用于不同課程中。其次,一個材料投放到不同的領域,也可以實現多元利用。例如收集到的果殼、紐扣等,可以投放到自然區,幫助幼兒認識形狀;也可以放到藝術區,裝飾完成的畫作;還可以投放到故事角落,講述該物品的來源及用途,充分發揮想象力。最后,同一個材料放到不同的年級,也能實現一物多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把一塊泥巴放到小、中班,可以捏出不同的形狀物品;放到大班就可以在其上進行插花練習等。
四、 總結
總之,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有許多本土資源可利用。通過深挖本土資源,能夠為農村兒童帶來更加豐富的區域活動。在盤活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充分認識區域活動對兒童成長發展的價值,巧妙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區域活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能夠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熱愛自然。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幼兒園區域活動。
參考文獻:
[1]喬曉芳.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本土資源利用探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8(1):100.
[2]楊向新.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本土資源利用的指導策略[J].學周刊,2017(8):236-237.
[3]許雅萍.利用社區本土資源,盤活幼兒園區域活動[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3):93.
[4]馬玉敏.淺談農村本土資源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活”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3(8):18-19.
作者簡介:蘇丹萱,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靖城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