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丁立群

摘 要: 英國語言學家Wenger認為語言的習得貴在實用性方面,個人語言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個人事業的成功。本研究針對普通高校專門用途英語(ESP)中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的研究,結合英語專業小班上課的教學模式,以語言的實用性為教學目的,以實用英語口語的教學為突破口,徹底改變傳統英語學習的考試方式和目的,創新教學評估測試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ESP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就業英語面試提供有力的語言支持,并對其進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
關鍵詞: 語言實用性 專門用途英語 邊緣、中心 ESP口語教學創新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用來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標志之一,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百度,2018)。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語言(列寧,1914)。英國語言學家Wenger(1997)曾提出人類語言的學習是一種Communities of Practice,強調語言學習中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在社會交際實踐中習得語言最終和根本目的在于其實用性。英語語言的學習包括對英語語言學的理論,研究歸根結底就是使人們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語言,所以實用性是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
我國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階段,《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以下簡稱《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提高和發展三個等級,分別對應通用英語課程(English General Purpose,EGP)、專門用途英語課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和跨文化交際課程。 通過EGP系統的基礎階段的英語學習,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聽說能力和一定的寫、譯能力,用英語交流信息。同時,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理論上講,經過兩年系統英語學習的大學生完全有能力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對英語要求(《教學指南》,2017)。加上大批所謂的英語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為浮躁的中國人量身定做的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捷徑,更是使我國的英語教和學脫離了其學習的本意——英語學習的實用性。
具體說,語言對社會的實用性主要表現在語言的溝通、傳遞、交流方面,特別是語言的“說”、“寫”兩個方面,其中,“說”的功能是首屈一指的。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完全保證滿足社會各層面對英語的需求。黃婷、賈國棟(2012:38)曾做過我國大學英語測試與《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The Council of Europes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CEFR)》,2008)的比較研究,發現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7)“一般要求”和“較高要求”的大學英語四、六級測試與歐盟文件的B1(初—中級)級至C1(中—高級)級在內容上存在匹配。這說明我國大學生在完成EGP、提高階段后,其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表現在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不足,具體表現在其作為工具性特征方面,沒有達到CEFR要求的完全獨立熟練地把英語當作生活語言和工作語言,還不能很好地滿足新時期社會對英語的需求。對比《教學指南》同CEFR,我們發現達到《教學指南》基礎、提高標準的大學生,其英語水平還是處于CEFR比較中低端的語言水平,大體上處于CEFR的B1—C1的階段,在口語交流方面表現尤其差,不能完全滿足新時期社會需求。這表明中國大學生達到EGP基礎和提高階段后,其英語實際綜合應用能力仍然不理想,尤其在“說”的方面。
2017年金艷教授指出,大學生的口語溝通交流包括三個方面:口頭交際活動、口頭交際策略和口語文本,從日常生活的口頭表達交流,到職業規劃、執行、評估及補救策略,到高級的口語語言特征、語篇特征、語用特征。同時指出在英語的各項技能中,口語能力是我國英語學習者的能力短板之一(金艷,揭薇,2017)。
二、語言學習對習得者的人生地位提升功能
語言學家Wenger(1997)認為,語言和其他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促使人從社會的“邊緣”一步步進入社會的“中心”(即個人的成功和社會的認可),即在學習過程中人們不僅要學習designed knowledge, 更要不停地學習emergent knowledge, 目的是widen an individual campus space to the social space。任何知識的使用,人們取得各類成就的過程都是從“邊緣→中心”的過程,也都是通過對知識的學習積累到在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對其實際應用的過程,即“習得→實用”的過程。大學英語的ESP階段的學習也是遵循這個原理的,在其學習中利用基礎階段習得英語語言知識為designed knowledge,結合學生的不同專業設置和就業擇業的不同要求,不斷學習接觸更多的emergent knowledge,在現代經濟政治生活中不斷涌現的emergent knowledge,恰恰是社會對大學生知識需求的風向標,也是大學生如何更好地適應和滿足社會的實際能力的要求。
三、ESP教學中學生實用口語能力培養創新
(一)教學理念及方法創新
1.把英語實用口語能力的培養貫穿整個ESP的始終,提倡ESP學習過程中的英語“名嘴”意識,讓地道的英語口語成為每個ESP習得者的第一英語名片,使學生課外的認真準備與課內的積極參與相結合;學科知識提高與語言能力提升相結合;學生學習主體與教師教學主導相結合;把ESP學習者的真實水平語料難易度與貼近學習者目標工作場景的學習任務相結合。在ESP口語教學中,以克服習得者的口語焦慮打破口語表達障礙為切入點,切實強化學生對實用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
2.把英語專業教學的小班授課模式嫁接到非英語專業的ESP教學實踐中。改變EGP中大班上課模式,每個教學班30人以內,每節課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調動學生ESP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利用Volunteer,Group Work,Role Play,Information Gap,Say-to-oneself等教學方法,尤其在Group Work中,通過ESP的學習繼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英語綜合實際運用能力。
3.利用專業知識信息差提高學生口語交流動機。在相似英語水平的ESP口語教學中,由于學生較大專業知識的信息差的存在,專業知識掌握一般的學生的ESP口語交流動機和興趣加強了,通過ESP的學習討論,提高了一般學生的ESP知識水平,強化了專業知識。另外,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通過ESP的學習彰顯了英語高水平的優勢,自信心得到了增強,自尊心得到了滿足,擁有了極大的成就感。表現了學生通過designed knowledge → emergent knowledge知識的拓展學習,部分學習優良的學生成為小群體學習者的核心。
4.同時創新地把專業教師引入ESP的口語教學。專業老師要關注專業知識對ESP授課的口語效果的影響,對于專業知識講授不足的地方要加以改進和強化,ESP老師提供給專業老師的是專業知識在ESP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因此需要得到ESP老師的幫助;ESP老師需要的是通過英語表達專業文章的概念、定義、結構、功能、關系等,所以ESP老師需要專業老師的協助,ESP老師從專業老師那里得到的是專業知識重點、難點的推薦和提示。學生在EAP的學習過程中更加需要ESP老師和專業老師的幫助,同時及時向ESP老師和專業老師反饋學習中的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ESP老師、專業老師的傳授、學生的習得的三方面通力合作就能取得多贏的局面,即1+1+1>3的理想結果,形成良性的專業學習和ESP習得的運行態勢。
(二)教材內容創新
注重ESP教材建設,教材內容是教材的核心。ESP教材內容強調真實性、實踐性與應用性,引入項目教學理念,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項目,從而提高學生在專業領域的語言運用能力。董亞芬(2006)指出,ESP教材內容應該包括:各專業共性的知識和各專業學生共同感興趣的內容;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培養學術素養和職業素養的材料。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感和道德的全面發展,選擇思想境界高、弘揚正能量的語言材料(文秋芳,2014)。教材目標要求教材內容“體現教材的連貫性、知識的可理解性、內容的可學性特點”(陳柏華,2012)。ESP教材語料新穎度、語言難易度、內容邏輯性、專業基礎性和主題趣味性,選材內容將充分考慮英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的訓練,然后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與目標崗位特性進行需求分析,強調某項技能或多項技能的訓練。同時,教材內容不僅涵蓋西方新科技發展,而且伴隨著中國新世紀科學技術在各個方面的突飛猛進,我國在幾乎所有高科技領域的重要引領作用和話語權不斷加重,必須囊括中國不同高科技領域的最新發展狀況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國內外產業最新發展趨勢,有利于提高就業與創業能力,也有利于通過ESP教材內容傳播正能量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學評估及考試創新
多元化評價機制既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和水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制訂學習目標,促進自主學習,同時有助于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及時發現教學問題,強化教學效果(李娜,胡偉華,2014)。先進的評價與測試手段,采用多樣化的數據分析方法,以更好地實現評價與測試對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促進作用(金燕,2015)。
發展性評價側重ESP口語教學的目標制定,綜合考量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學習對英語口語的需求,動態的評價教與學兩方面,注重ESP口語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形成ESP口語教學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動態有機平衡,及時對教學雙方提出進一步的優化建議,側重動態的ESP口語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主要對一個時段ESP口語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評判,是節點性的評價。終結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傳統英語口語考試方面,一方面滿足學校對ESP學生口語教學定性考察,另一方面滿足受試學生在未來就業、高層次學習方面對英語口語完成學分的要求。三個評價體系是相輔相成、相互推進的。
采用創新的口語考試模式。考慮到考試對教學仍有著很強的反撥作用,具體的ESP口語評價考察模式,采用“三三”制加傳統考試的模式,(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傳統口語考試,“三三”制評價總權重占60%(每個子評價體系20%),傳統考試權重40%。前面部分體現考察體系的定性方面,是對ESP口語教學中日常教與學的表現進行評價;后部分體現的是定量考察。
評價體系綜合考慮了ESP教學的動態、靜態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口語考試新模式體現了考試信度和效度的有機結合,定性定量的動態結合。優化創新的教學評價測試體系貫穿教學目標制訂、教學過程實施,必然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強化其主體意識,優化學習策略,進而提高ESP口語學習的時效性,切實提高學生以口語表達能力為代表的英語語言實際應用能力。
四、結語
按照Wenger語言習得主要體現在語言實用性方面,語言和其他知識有機結合才能更高效地提升個人成功概率的理論,本研究采用ESP新的教學理念及方法、教材內容創新、教學評估及考試模式創新,本著系統性、整體性、層次性、目的性和開放性的原則,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系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當今社會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不斷提高要求的形勢下,在激烈的擇業競爭中擁有自己的優勢,能攜較強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脫穎而出,早日從社會的“邊緣”步入社會的“中心”。
參考文獻:
[1]語言的社會功能[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2018.
[2]列寧,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3]Wenger. P,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Identity[M]. Applied Sociolinguistics,1998.
[4]大學英語教學指南[R].北京: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17.
[5]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M].北京: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2008.
[6]金艷,揭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口語量表”制定原則和方法[J].外語界,2017(2):10-19.
[7]董亞芬.《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二次修訂的思考和設想[J].外語界,2006(1):77-79.
[8]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9]陳柏華.教師教材觀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0]李娜,胡華偉.“需求分析”理論指導下高校非英語專業研究生ESP口語教學設計研究[J].外語教學,2014(03):48-51.
[11]金艷,何蓮珍.構建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與多樣化測試體系:依據與思路[J].中國外語,2015(0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