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琪
摘 要: 在新時代精準扶貧背景下,深刻把握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的時代特點及現實意義,分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資助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從精準識別、精準認定、精準分配和精準管理四個方面協同配合,真正做到高校貧困生的精準資助,從而實現高校貧困生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實現脫貧。到2020年,高校教育領域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將為中華民族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精準扶貧 高校貧困生 資助
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1],確保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同時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我國實現脫貧攻堅戰的主要短板主要集中在農村,到2018年初,我國預計還有3000萬左右的農村貧困人口。據統計,農村貧困人口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致貧、因病致貧,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教育致貧[2]。對于這些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關鍵在于減輕家庭因教育相關費用而產生的負擔。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工作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功夫。因此,高等教育領域如何實現精準扶貧,核心在于精準資助,這是高等教育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貧困生資助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精準資助是高等教育領域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也是精準扶貧攻堅戰略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解讀。所謂精準資助是指通過一定的科學量化的方式精準識別及精準認定貧困生及其貧困等級,根據貧困生的不同貧困程度及貧困生的需求,進行差別化的資助資源分配,實現精準分配,并對貧困生進行精準管理的一個過程。因此,精準資助包括精準識別、精準認定、精準分配和精準管理四個環節。
(一)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在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和認定方面研究地比較成熟,且已經在實踐中實行。其中認定的指標體系是精準識別最核心的內容,當前世界各國都以家庭經濟調查作為認定貧困生的主要手段。美國是最典型的國家之一,其擁有比較完善的稅制及收入查證體系,因此美國以易獲取的真實可靠的貧困生家庭收入作為評判依據是科學合理的。歐洲國家“家庭經濟調查”的基本依據是學生上繳的父母所得稅的支付稅單。日本將居民收入、資產指標與各種分類指標相結合,用以確定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非洲一些國家主要依靠代理變量,如根據父母職業層級和擁有的交通工具、收入、固定資產、家庭人口數、正在接受教育的子女數目等衡量其家庭收入。由此可見,根據各國經濟指標的不同,不同國家或地區目標資助所考慮的經濟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國外認定貧困生的標準是根據家庭收入和財產估價而制定的。基于完善的稅收制度,歐美等發達國家能夠準確掌握并采用科學的方法量化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從而為精準識別及認定高校貧困生做有益鋪墊。在此基礎上,發達國家通常采用定性、定量及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認定高校貧困生。在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定量方法有國際慣用法、恩格爾系數法、收入比例法、數學模型法等,這些都是建立在完善的個人稅收系統上。盡管國外研究非常科學合理,將其方法借鑒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稅收體制,就不易操作,但難以實現。因為難以獲取真實有效的家庭收入相關收據,支撐貧困生認定的相關指標。
(二)國內研究現狀。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開展了各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對于資助對象的識別與認定,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三級認定方式,即提交貧困生認定的相關申請認定材料、民主評議、確定名單。如常熟理工學院每年開學時學生上交由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簽字并蓋章的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檔申請表,并提供能夠佐證自己家庭貧困的相關證明材料[3]。這些證明材料的形式包括蓋有公章的當地村委會或街道出具的家庭困難情況說明、家庭低保證明、孤兒證、未脫貧的扶貧手冊、烈士子女證、父母特困職工證明等。然后將以上證明材料提交給班主任,班主任根據學生提交的相關材料,在班級里進行民主評議,確認學生是否為貧困生,以及貧困等級。最后班級將確定的貧困生等級名單上交學工辦,學工辦根據名單確定是否合理,進行微調,并將名單提交到學校,確定最終名單。此種認定程序存在很多主觀人為因素。一方面,學生持有的基層相關證明材料盡管有憑據,然而,貧困生資助帶來的經濟效益導致一些偽貧困生也會持有真實有效的貧困證明材料來申請貧困生。學生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在開具相應的貧困證明材料時無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抑或是基層的人情效應,導致偽貧困生的材料獲取輕而易舉。另一方面,在民主評議時大部分是采取主觀感受及人際關系,沒有一個科學客觀的量化認定機制確定貧困生的等級。
對于資助資源的分配,我國高校領域資助資源的主體是政府,因此資助資源的分配主體也是政府。政府通過不斷完善資助資源的分配,已經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學校輔助的“三位一體”的資助資源格局。但是,資助資源分配以現狀來看,存在不少問題,如區域經濟的差異性、高校的層次性、不同學科專業等。目前高校貧困生助學貸款多采取生源地貸款的形式,然而高校貧困生到生源地貸款時經常出現無法貸款的現象。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生源地在分配國家給的大學生助學貸款資金時,往往會設置一些門檻,導致一些高校貧困生無法獲得助學貸款支持。另外,國家在分配資助資源給高校時,往往根據高校的等級高低分配,出現有些高校資助名額多余,不得不擴大資助面,有違國家資助高校貧困生的初衷,導致一些偏遠地區的高校貧困生資源不足,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拉大了高校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
對于資助對象的管理,目前一些高校僅限于靜態管理,主要以一學年作為期限,在每年開學時審核學生的材料,并根據相應的程序及流程識別及認定貧困生,確定貧困生等級后,根據這個貧困生庫決定各項資助項目金額的分配。對于那些新增的貧困生只能等到下一年才能享受到資助政策;抑或是有些貧困生在政府、社會、學校的三級聯動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實現了脫貧后仍然一直在享受著資助政策。因此,出現了該資助的得不到資助,不該資助的卻享受著資助政策。
(三)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的現實意義。高校教育領域通過綜合量化各項指標的精準識別、精準認定、資助資源供需高度契合的精準分配、動態協調的精準管理四方面結合進行高校貧困生的精準資助勢在必行,只有通過精準資助助力每位貧困生的成長成才,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家庭的“貧困”烙印,真正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二、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工作模式的構建和內容
鑒于我國高校教育領域現行資助政策在精準資助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本文嘗試在精準識別、精準認定、精準分配與精準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精準資助的有益設計,并提出了以下建議。
精準識別是實現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它是精準資助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找準真實的貧困生,才能進行有效的資助。實現精準識別的關鍵與核心是要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大數據特征,尋找資助對象與大數據特征之間的有效契合度。大數據特征的實現有待于利用大數據的挖掘技術對擬審核的高校貧困生所有系列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進行統計分析。這些數據包括貧困生本人的銀行卡消費記錄、日常生活消費記錄、班級同學及師長對其的評價數據,貧困生家庭的相關資金收支情況,并將我國目前在使用的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里的相關數據導入。這樣以貧困生本人及其家庭相關的所有資金收支情況的數據為基礎,將這些海量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與加工,使得數據得以升值,最終以升值的數據作為評價標準,識別擬審核貧困生是否為真貧困生,符合條件的進入貧困生庫,不符合條件的學生剔除貧困生庫。
精準認定是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已經獲得的精準貧困生庫里的貧困生進行等級認定。結合高校資助資金數量及大數據獲得的貧困生指數,決定貧困生的等級。
精準分配是指對高校教育的資助資源的供需方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使得每位需要獲得資助的貧困生得到合理資助,不浪費任何一個資源,使得供給方和需求方達到有效契合。完成雙方的有效契合,不僅需要擴大供給方的資助來源,還要有力地達到需求方的資助需求。供給方的資助來源可以來自于政府、可以是來自社會的支持,可以是企業的贊助,抑或是高校自由經費中撥款專項。資助來源不僅限于上述的物質資源,而且可以是提升高校貧困生自身文化軟實力的資源,如與專業有關的技能訓練、禮儀訓練、素質拓展訓練、就業技能訓練等,使得高校貧困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整體提升。需求方的資助需求即高校貧困生的需求,既包括物質需求,又包括更高層次的需求。正如馬斯洛需求層理理論所說的那樣[4],人的需求總共包括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高校貧困生巨大的經濟壓力使得其對生理與安全的需求很渴望,然而由于長期處于經濟窘迫的環境中,導致其產生自卑心理,也渴望得到愛,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更加希望自己通過讀大學改變命運,實現自我的發展,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烙印,阻斷代際貧困的繼續發展。因此,為了實現資助的精準分配,需要將資助來源的供給與貧困生的需求進行精準分配,使得高校貧困生不僅僅實現了物質上的脫貧,更實現了精神上的脫貧,從根本上幫助高校貧困生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達到了助人自助的效果。
精準管理是指對高校貧困生的管理要擺脫以往以學年為節點的固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特征,動態化地管理大數據系統中貧困生的相關數據,定期更新,從而有效地進行精準識別與認定,對已經脫貧的學生及時剔除貧困生庫,對新增的貧困生要及時納入貧困生庫,并根據其經濟狀況數據為其配置合理的貧困等級,保證每一個需要資助的貧困生都得到有效合理的資助,不該資助的學生一個不能有,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精準管理涉及精準資助環節的方方面面,包括對精準識別、精準認定的管理,也包括對精準分配的管理,更應該對資助的效果進行管理,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斷改進,達到精準管理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致辭中莊嚴地承諾我國到2020年要在現行標準下完全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只有3年的時間,要把這個偉大夢想變成現實,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高校教育領域只有切實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資助,才能夠在這場扶貧攻堅戰中釋放出應有的力量。精準扶貧視角下,實現高校貧困生的精準資助,從精準識別、精準認定、精準分配、精準管理四個方面,協同配合進行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提升高校資助工作的實效,實現高校貧困生的全面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從根本上實現脫貧。到2020年,高校教育領域如期實現了貧困生精準扶貧精準資助的目標,才能完成扶貧攻堅戰的任務,并為中華民族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白華,徐英.扶貧攻堅視角下高校建檔立卡生精準資助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03):16-21.
[2]楊曉慧.關于新時期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6(09):22-25.
[3]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01):108-111.
[4]韓紅柳,王飛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