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廖琪麗 唐武
摘 要: 2015年北京市委組織部從北京高校中選派優秀黨員干部作為“第一書記”到貧困農村抓黨建促脫貧。這是新時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對農村扶貧攻堅工作的有益嘗試。北京多所高校作為派出單位,對“第一書記”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依托干部下鄉,依靠自身力量,聯合社會力量,為貧困農村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改善了貧困農村的經濟發展條件,推動了貧困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贏得了當地村民的一致認可。
關鍵詞: “第一書記” 黨建 精準扶貧
一、北京“第一書記”選派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2015年4月底,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決定對全國57688個“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12.8萬個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1],要求對此項工作力戒形式主義,以取得切實效果。
此后,學界加大了對“第一書記”的研究力度,陸續有山東、廣西、河南等地“第一書記”實踐和理論的研究成果發表。山東省早在2012年4月,開始從省直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選派干部作為“第一書記”到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2],[3],探索出五大工作機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謝小芹基于廣西圓村的“第一書記”基層實踐,先后提出了“接點治理”[4]和“雙軌治理”[5]的“第一書記”扶貧制度,豐富了“第一書記”的工作理論,許汗澤[6]以河南某縣“第一書記”為例,使用“場域”理論與結構排斥理論,對駐村扶貧工作的多元關系進行分析,嘗試揭示影響“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關鍵因素。
北京的“第一書記”工作始于2015年,北京市分兩批選派623名優秀干部到村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實現北京市低收入村、發展落后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覆蓋[7]。市委組織部制定下發《北京市村黨組織第一書記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落實“第一書記”管理責任,市委組織部、市委農工委進行宏觀管理,區委組織部和鄉鎮黨委進行直接管理,派出單位協助進行間接管理。在此背景下,北京聯合大學作為第二批派出單位,認真落實上級選派精神,在“第一書記”派駐工作中進行積極的探索。本文調研了部分北京高校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經驗和方法,以及“第一書記”對村莊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對新時期“第一書記”扶貧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二、派出高校對“第一書記”的工作機制
(一)第一書記的選派機制。
按照“思想好、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的標準,派出單位應嚴把政治關、品行關、廉政關和能力關,組織部門和人事部門從優秀年輕干部、后備干部的優秀人員中選派人員擔任“第一書記”,為軟弱渙散村整頓建設、推動農村脫貧致富注入新活力。在遴選和推薦過程中,派出單位應統籌考慮干部的綜合素質,從破解農村最難問題、突破最大瓶頸的角度出發,遴選在組織建設、鄉村旅游、經濟管理等方面具有相關優勢和特長的干部到村任職,努力做到將單位職能、個人特長及村情特點相吻合,主動增強選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第一書記的管理機制。
一是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派出單位黨組織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黨委組織部,具體抓好各項任務落實。辦公室負責從相關部門抽調力量,采取調研、抽查、走訪、慰問等方式,及時了解第一書記及所在村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向黨委反饋第一書記工作進展[2]。二是定期聽取工作匯報。派出單位在第一書記在駐村期間進行間接管理,派出單位黨委仍然是第一書記的第一領導,北京聯合大學實行定期匯報工作制度,要求第一書記定期向學校黨委匯報駐村工作情況。
(三)第一書記的保障機制。
一是保持第一書記待遇不變。第一書記是全脫產的駐村工作模式,任職期間,第一書記與派出單位工作完全脫鉤,且在原崗位待遇不變。為第一書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提供基礎保障。二是派出單位要時時關心第一書記的思想和工作情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調研和聽取匯報,及時協調解決第一書記的實際困難,消除第一書記的后顧之憂。三是發揮優勢,提供有效支持。高校作為創新的基地,在為第一書記駐村提供保障時,首先要發揮其智力優勢,利用優勢學科專業,為駐村干部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幫扶。如北京聯合大學組建了黨建、產業、醫療、教育、文化五支幫扶工作隊,利用其旅游和藝術等優勢專業,積極幫助駐村第一書記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為村鎮扶貧設計方案。
三、高校派出第一書記扶貧工作成效
高校選派的第一書記由于其專業背景、教育背景、行業背景的特殊性,以及派出單位給予支持的行業特性,高校選派的第一書記給所在村帶來的重大變化有其特性。本文以北京M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情況為例,對村子黨建工作、經濟發展和教育文化扶貧等工作成效進行介紹。
(一)M村基本情況。
M村全村分三個自然片,共五個生產隊。村域總面積為12000余畝,人均耕地不足1畝,森林覆蓋率85%以上。村內主導產業以種植、養殖為主。全村706人,其中殘疾人和60歲以上老人占全村人數的40%;村里勞動力僅有286人,普遍只是從事簡單體力勞動。2015年確定全村低收入人口占31.7%,村里一直沒有集體企業,經濟薄弱,且有銀行貸款100余萬,多年無力償還,是北京市低收入村。第一書記于2016年駐村。
(二)抓黨建,夯基礎。
“第一書記”扶貧政策的一大創新,是將黨建與扶貧巧妙結合在一起,通過黨建、扶貧兩手抓,幫助貧困村黨支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進而促使貧困村脫貧致富。M村第一書記一是明確黨建目標,以創建“五個好”為目標,提升能力,展示特色,促進發展,務求在黨建工作創新上有亮點,在提升村支部工作水平上有突破,扎實有效推進支部規范化建設,著力打造過硬支部、鞏固黨在農村執政的組織基礎。二是嚴格落實各項制度,嚴肅民主集中制、“三委”班子聯席會議、班子成員談心談話等制度,帶領三委班子健全完善村管理制度,促進班子團結。三是夯實黨建基礎,在鎮黨委組織部的指導下實施黨建項目,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和后備干部,組織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和支部書記講黨課活動。四是開展黨建特性活動,支部先后開展了黨員亮牌承諾,積分考核,分片包戶,設崗定責,成立黨員服務隊,回應群眾所求所盼,為民辦實事,切實發揮黨建工作的“催化劑”“助推器”作用。
(三)定方向,促增收。
“第一書記”從駐村扶貧工作實際出發,當好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選好低收入村精準扶貧項目。M村第一書記根據全村山區特點、生態和地域優勢、紅色背景,達成全力打造精品民宿旅游開發項目的共識,計劃以“四區兩中心”為空間布局,打造紅色M村休閑旅游精品村,爭取各類項目提高M村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提高造血功能。經過努力,M村村域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村莊更美,百姓脫低信心更強,腰包更鼓,通過產業幫扶帶動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產業規劃發展布局也初見成效。
(四)惠民生,解民憂。
一是帶頭籌措資金,看望慰問村民,發放慰問品、慰問金,盡力覆蓋所有困難群眾,讓廣大村民感受到社會各界關愛和黨的溫暖讓群眾得實惠。二是積極牽線搭橋派出單位組團開展各項幫扶工作,充分發揮高校派出單位的優勢,組建黨建、產業、醫療、教育、文化五支幫扶工作隊,分批分次到村開展幫扶活動,盡心盡力解決群眾就醫、就業、發展等難題,讓群眾得到實惠。三是搭建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建起村級網站和電商APP平臺,規劃紅色教育拓展線路,建紅園,畫墻繪,譜紅歌,編村志,寫劇本,送醫送藥送設備高規格為全體村民免費進行健康體檢、送戲下鄉、暑期義務支教、設計黨建宣傳標語標牌等多項幫扶活動。
(五)村集體經濟及脫低增收情況。
第一書記依托M村紅色資源,地緣優勢,獨有文化,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助指導下,累計申報各類項目16個,獲批10個,基本完工5個,通過“六個一”幫扶措施,實現脫低102戶,182人;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98元,首次破萬元,同比增長5.68%。低收入戶脫低數達到76.7%,脫低人口數達到81.3%。2017年共計累計增加就業崗位58人,累計年人均增收1208.8元。2018年全村剩余低收入戶為31戶42人,力爭2018年年底脫低摘帽。
四、結語
“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是新時期針對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高校選派優秀干部擔任第一書記不僅可以依托高校的優勢力量精確扶貧,切實解決貧困村的貧困問題,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整頓轉化,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為黨和國家建設積累一批作風硬、素質高的黨員干部。
參考文獻:
[1]陳國申,唐京華.試論外來“幫扶力量”對村民自治的影響——基于山東省S村“第一書記”工作實踐的調查[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6):62-68.
[2]薛祥偉.山東省選派“第一書記”基層扶貧的經驗與啟示——以菏澤市鄆城縣為例[J].理論與改革,2013(1):198-201.
[3]陶正付,李芳云.“第一書記”助農村黨建民生雙提升——山東省“第一書記”制度建設實踐探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5):107-112.
[4]謝小芹.“接點治理”:貧困研究中的一個新視野——基于廣西圓村“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基層實踐[J].公共管理學報,2016(3):12-22.
[5]謝小芹.“雙軌治理”:“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一種分析框架——基于廣西圓村的田野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3):53-62.
[6]許漢澤,李小云.精準扶貧背景下駐村機制的實踐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J縣駐村“第一書記”扶貧為例?[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3):82-89.
[7]賀勇.北京市選派優秀干部下村擔任第一書記,抓黨建、聚人心、促發展來了好書記村里變了樣[N].人民日報,2018-01-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