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梅
摘 要:初中英語作為中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不僅在中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學生日后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學生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一直以來是我們教師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綜合能力;閱讀能力
一、初中英語的完型填空
在初中英語考試類型中,完型填空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完型填空是集詞語意思、用法搭配、語法運用、通篇理解為一體的綜合考查題型,不僅是對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考查,更是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英語綜合運用水平的體現。這也是在初中英語考試中,比較困惑學生的一種題型。完型填空所涉及的面又比較廣泛,因此,要提高完型填空的正確率,學生除了要準確地掌握大量的英語詞匯外,也必須對英語語法有一個熟練的運用,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科學的解題方法。首先,做好完型填空英語單詞的詞匯量是基礎,而對語法知識的運用是做好完型填空的法寶。在完型填空中要注意對語法規則的梳理,只有語法規則正確那文章才能更加順理成章,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也要注重對英語語法規則的強調,使得學生對這些英語語法規則可以熟記于心,合理運用。其次,要注重對句子的銜接。不同英語連接詞相連的兩個句子,所產生的意思就會天壤之別,因此,在做完型填空時,一定要看不同的連接詞所產生的意義有何不同,結合語境來正確使用連接詞。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強調學生對句子與句子間、段落與段落間連接詞的觀察,并對連接詞進行有效地總結與歸納。只有正確區分連接詞的使用與意義,在做完型填空時才能更好地理解題義。另外,就是對英語短語的搭配,利用短語的搭配知識來認真分析完型填空。
二、初中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在英語教學中,閱讀也往往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初中英語考試中的一個重要題型。英語閱讀理解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詞匯量,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學生英語詞匯量的增加。而詞匯量的增加,要加強對英語課文的利用,英語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閱讀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文來對閱讀加強訓練。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對要學的英語單詞與詞組進行預習,但是不用去預習課文,這樣,學生在掌握的新的單詞的同時,對英語課文還是處于陌生的階段,這樣將課文用以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閱讀,引導學生對英語課文進行略讀、精讀、細讀,還可以通過圖片等輔助工具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課文加以對學生閱讀水平的訓練與提升,可以用現有的資料將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有效地結合,大大提升了閱讀的可行性。其次,在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的粗讀,在對文章整體有個大致了解之后,再對文章進行細讀,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對文章進行理解。另外,解答閱讀理解的題目時,要先看問題,再閱讀,帶著問題對文章進行閱讀,這時,要強調學生,只看問題而不看問題的選項,最后再根據自己對文章的閱讀對問題的選項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學生因為受到問題選項的干擾,而使得自己的判斷不準確。
三、短文填空的分析
初中英語短文填空是近年來在中考試卷中出現的一種新題型,短文填空有效地考查了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短文填空比閱讀理解的難度加大,并沒有給出一個可供學生進行參考的選項,短文填空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要求的提高。在進行短文填空時,要通過對短文的整體通讀,來加強對全文內容的初步了解。在對短文進行通讀時,要注重對短文首句的把握,首句往往會提供短文的主題、大意、時態等重要信息。在對短文的大意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后,要結合短文中的語境,運用所學知識對短文進行細讀,根據空格前后位置的詞語搭配來進行空格所要填寫內容的分析。在短文填空中,要注重對詞語單復數的運用與語法規則的判斷,同時也要將時態考慮其中,要弄清楚短文中所運用的時態,所要表達的信息時態關系,通過上下文的理解來進行填空。在對問題的解答時,要先易后難,先將簡單的問題處理后,再集中精神去解決比較難的問題,往往當簡單的問題得到解答后,一開始覺得沒有思緒的問題也會變得比較明朗。切不能一開始就將精力集中在比較困難的問題上,這也是初中英語考試中的一大忌諱。最后,在對所有填空完成后,要根據所填的單詞對全文再進行一次整體的閱讀,更加深入、整體對文章進行分析,以檢驗所填內容的合理性與準確性。英語短文填空,更加深入地考查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紅媛.淺析新課程下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07):112-113.
[2]樂開顏.把握邏輯,巧解完形填空[J].新東方英語(中學生),2015(04):32.
[3]吳慧琴.對初中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華少年,2017(09):72-73.
[4]賈曉娜.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問題及策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