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 要:本文針對如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主要從教給學生方法、嚴格訓練及活動中培養好習慣、多角度教育學生明辨是非等諸多方面進行闡述,以切實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關鍵詞:教育合力;習慣;培養;方法;約束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們來說,小學階段是養成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打好基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需要我們教師下大力度培養,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努力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教給學生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提出要求,如:要求學生要認真讀書,邊讀邊悟,寫出感受。在授課時教給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方法,低年級可以給填空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填空的同時明確如何思考。所以概括文章內容的前提是學會閱讀,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的培養在小學階段非常重要,教師可進行親子閱讀的指導,使家長也愛上閱讀,家長與孩子都閱讀,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家長與學生共同進步的目標。
二、進行嚴格訓練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良好習慣的榜樣,教師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學生明白什么行為是值得學習的,什么行為是必須杜絕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們引起重視,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努力做到改變學生不良行為。老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行為,規范的言行就是無聲的力量,孩子自然向老師學習,向身邊優秀的學生學習,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場所,也是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基地。在我們的周圍常常能見到小學生不愿做家務,對父母嚴重依賴,到五年級了生活還不會自理,學習也懶惰,不思上進,有的孩子厭學;還有的學生打架、罵人等不講禮貌、不尊重同學、不尊重老師。作為老師就應該利用班會或者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學生用良好的言行約束自我,班主任的督促、引導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可以開班會,讓學生根據《中小學生守則》的要求對照自己,知道學生守則的內容,并嚴格執行。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讓學生懂得,有些行為為什么要這么做,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白了道理,才會更加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知道養成良好習慣需要長期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這樣明辨是非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慢慢懂得了判斷是非對錯。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們的大腦里開始會比較,越來越進步。
三、活動中培養好習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要努力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完善自己我,教育學生互相學習優點從而做到取長補短。良好習慣的形成與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所以班主任要帶領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凝聚力,漸漸地學生就改變行為,積極向上,充滿陽光心態。孩子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做到努力學習、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熱愛勞動,從而構建健康、和諧的班集體。
四、多角度教育學生明辨是非
班主任要在活動中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方方面面注意言行,說話彬彬有禮、落落大方,舉止得體。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析。教師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寫日記或周記,背誦名言、警句的方法讓孩子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例如要求學生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注意聽講,積極發言。每次作業都能工整書寫,每堂課都能積極思考。評價學生行為習慣好壞,重要是看學生的行為舉止。對學生行為如果不嚴格約束,學生就會被帶入歧途,在與周圍人相處中就會出現惡劣行為。建議班主任利用班會時間,給學生講解《中小學生守則》,讓學生聯系實際,明辨是非。
五、養成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
勤思好問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礎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1.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上課伊始就要用心思考,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努力讓學生學會質疑,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榜樣示范促學生互學
小學生榜樣的力量無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小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如班級選出發言標兵、善思標兵、朗讀標兵、習作標兵等,大家互相學習,也是培養好習慣的重要途徑。
3.鼓勵小學生主動質疑
學生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和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中的關鍵。及時鼓勵小學生主動質疑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討論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小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放開讓小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問題太多影響教學進度。對獨立解決疑難問題的學生更要大力表揚,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對膽小不敢發言的小學生要多鼓勵。這也是在培養小學生嚴謹的求學態度的開端。
六、形成教育合力
我們清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們要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長與老師多溝通,勤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老師也了解孩子的在家情況,共同教育孩子改變不好的習慣。我們還要利用家長會、家訪,和學生家長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使學生無論在校、在家都能始終如一的表現出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作為重點工作,制定計劃,約束孩子行為,教育學生積極向上,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在互相學習中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只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到孩子內心的時候,自覺地行為才能養成,才能達到內化的程度,良好的行為習慣才真正養成了。
我們要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作為重點工作,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生活的各個細節,教育學生多思考,多學習身邊好的行為,再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