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是高中階段必修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學生了解我國環境問題、地理問題現狀的主要途徑,實行地理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的主要渠道。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高中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來進行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教學策略的探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教育觀;教育教學;策略探討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被提到了日程上,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種資源的支撐,而資源的開發利用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產生的污染和破壞是取得的經濟效益所無法彌補的,這種情況下,環保意識的樹立就顯得尤為的重要。尤其是在教育活動中,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就成為了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 高中地理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原因
環保問題是當下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我們國家的自然資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必須要進行綜合性的治理,才能保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環保意識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個人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準,因此國家已經正式提出了“要把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識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學生作為我們國家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的環保意識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
二、 高中地理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目的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改革,中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受到當前環境保護意識的影響,教師要加強對中學生進行環境知識教育,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水平,旨在通過本次研究探討出適合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教學策略。
三、 具體進行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教學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教師要做的工作十分的重要,首先要結合教學的內容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心理特點,然后再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一般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具體的措施:
(一) 課堂知識的滲透
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可以通過日常的課堂知識進行滲透,這也是開展該項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高中地理老師在進行知識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以及圖表數據等多種信息展示給學生,教師通過引導,有意識的教育學生進行仔細地觀察和思考,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到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的正確理念,從而進行積極性的探索和研究,最終得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
(二) 課外專題探究
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適時地開展課外專題探究是進行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重要途徑。一般情況下,比較適合開展的專題課外活動有以下幾種方式:(1)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從報刊、雜志中收集地理知識的卡片、圖片等,例如學生可以將各種類型的火山圖片或是水源、瀑布等裝訂成冊,并將其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響等整理在圖片旁邊,便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了解和鞏固,同時也加強對人類社會與環境的認識;(2)通過比賽競爭的方式來宣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例如舉行地理手抄報比賽、墻報評比或者是朗誦比賽等多種方式,來宣傳環保意識;(3)在學校允許的情況,可以定期邀請一些相關方面的專家針對當下環境中的熱點問題,比如說霧霾等進行專題講座,鼓勵學生與專家進行積極的互動,讓學生能夠進行深入的探究,了解我們國家的人口、資源以及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等。
(三) 實地調查與體驗
實地調查與體驗式的活動是讓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的重要的方式之一。讓學生在真實的地理環境中,展開實際的生活調查,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感知、去驗證他們從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和理論的正確性,這樣一來既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也能夠深切感知到理論的重要性。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稀土礦產等資源開發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礦產開發附近的河流、溝渠、農田等地進行實地調查,要在調查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學生的安全,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安全范圍內進行的,除此之外教師也帶領學生走訪了當地受災的農戶和附近的居民,從他們那里了解礦產開發前后對環境和農業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經過調查發現,雖然礦產的開發給當地的農民朋友帶來了經濟上受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們的生活,但是礦產的肆意開發、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的隨意丟棄等,都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河中臭氣漫天,農田無水灌溉,附近的農田產量大幅度下降,嚴重阻礙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從上述的實際調查,讓學生切實了解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也明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以環境做代價是多么可怕的交易。調查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就此次調查寫出相應的調查報告,并給出適合人類社會生產生活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通過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知識,拓展視野,也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了環境污染的危害,從心理上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明確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與自然相協調,始終保持著動態平衡,保持人與人之間、人與生物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平衡,促使學生用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去定位人在自然環境中的位置,從而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總結:本文通過對高中地理教育現狀的分析,可知對高中地理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重要性,不僅是對教育事業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一系列的研究探討,提出了相對應的有效策略,不僅為相關科目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建議,也為后續的深入研究和發展提供了一系列可靠的數據來源。
參考文獻:
[1]盧彩霞.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教學分析[J].才智,2017(33):69.
作者簡介:
金曉婷,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