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不斷的改進,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同時也受到了廣大群眾的關注與重視,在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成了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本文將根據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展開研究與討論,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效的進行開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思考
一、 引言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更多的歷史知識,還需要養成素質教育的核心體系,能夠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積極有效的運用已學知識,同時也要全面的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的發展規律和歷史進程,更要對學生進行歷史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進行培養,以便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涵蓋
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這5方面的內容。歷史的時空觀念定義是把所學到的歷史知識用于具體的空間條件下進行分析與觀察,才是真正的了解歷史。只要掌握歷史的時空觀念就有利于學生對歷史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對比,從而多方面來衡量歷史考察的真實情況。要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所有的歷史史實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需要付出大量的考證與研究得出的結論。要不斷的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搜集大量歷史的資料與圖書等來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以上這些都是需要高中學生擁有的歷史素質。
1. 歷史思維的培養和鍛煉:對于高中生來講想要擁有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通讀歷史教科書,學生要在老師的正確教導下掌握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在這基礎上,還要大量的進行歷史書籍的閱讀,觀看有關歷史的電視節目,開闊自己的視野,但是這些恐怕是遠遠不夠的,要對歷史進行理解,就要對以往事情的敘述提升為自我理解。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進行培養與鍛煉。
2. 跨學科知識儲備與運用能力:歷史包羅萬象,想要真正的學好歷史學科,不僅要有對歷史知識基本的掌握,同時還要具備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如:科技、藝術、地理、文學等等這些學科都要涉及。比如在我們學習古代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就必須要根據《論語》等著作去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在我們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同時還需要有文學知識的儲備和對藝術的鑒賞能力,“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不能“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如今對歷史的考查不再是圍繞課本知識,而是越來越注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3. 正確的情感態度和歷史價值觀:“人之初,性本善”。從唯物主義辯證法角度出發,追溯歷史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求真、善、美的過程,人們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智慧,增強自豪感與自信心。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做到以德育人,幫助學生形成所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歷史核心素養,進而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
三、 提高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式
1. 豐富歷史知識: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作為直接獲取知識的載體,歷史教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直接接觸到資源的途徑,同時教材內也包含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完全可以滿足學生對歷史基本知識進行掌握,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教學的內容與教材中的知識相互結合,合理有效的進行整合,從而幫助學生熟練的掌握與運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正確的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給國家帶來的重要影響,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
2. 轉變學習方式:要想提升核心素養培養的效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自身特點與學生實際學習的情況制定出一套適合學生學習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所遇到的困難進行相對的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和學習其他學科的過程一樣具有規律,都是需要在學習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方法與經驗。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同時也有助于提高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效率。
3. 完善教學方式:確保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整體水平都有著很明顯的提升,但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走的太遠,忘記了當初出發的理由是什么了。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新課改的要求和理念加以落實。歷史作為豐富學生們的視野和培養學生對家國情懷的重要學科,老師應該加強學生對歷史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必要時進行合理的補充和完善,讓同學可以充分的理解與敘述歷史的背景和歷史的影響。
四、 借助核心素養評價歷史事件
人們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時都會不知不覺的帶入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生活的環境背景下去解讀事件的影響意義。而教師在向同學解讀某一件歷史事件時很難避免,向學生注入比較多的個人想法,這樣會影響學生對整個事件的看法與判斷。所以,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必須要嚴謹,只有自己堅持貫徹正確的歷史觀和評價標準才可以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學生的思想觀念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教師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時,首先向學生拿出一組圖片,內容為漢、兩宋、明清在三個不同時期朝臣奏事時的姿勢,讓學生結合圖片談談所看到的不同。學生從中可以發現朝臣在奏事時的姿勢從一開始的坐,再到后來的站,最后直達跪的程度。之后教師在結合明清時代的背景,引導出導致變化的原因是: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和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使君權高度集中,并且結合那個時代的發展要求得出“君主專制滿足封建社會維護統治的要求”的結論。接著教師讓同學站在當今現代的角度,重新思考對君主專制強化的評價。教師應當從秦漢和明清時期的時代背景出發,分析在不同的背景下實行君主專制政策所帶來的利弊有哪些,幫助學生合理的運用理性、辯證的思想來看待歷史事件的發展,將這種思維模式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研究與分析,能夠準確的發現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重要的工作,歷史的核心素養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對學生的思維品質有著很大的改善,也更加體現出歷史學科以人為本的思想。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歷史素養的培養,從而全面提升歷史學科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標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初稿)(內部資料)[S].2015.
作者簡介:
馬中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