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事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是陌生的,尤其是受年齡和認知限制的小學生,其對生動有趣的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縱觀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極具故事性的內容,這些內容與故事教學法是相映襯的。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借助故事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在本文中,我主要談一談如何將故事教學法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教學法;非故事型題材;故事型題材
所謂的故事教學法是指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立足文本內容,將一些與新知主題有關的內容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課文的主題或主要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故事可以說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調味劑,倘若缺乏故事,其生活將是枯燥無味的。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是如此,倘若沒有故事的存在,學生很難對所講授的內容有興趣,對其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將故事教學法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之中是切實可行的。縱觀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我們會發現其中包含著非故事型題材和故事型題材兩種。在本文中,我主要談一談如何將故事教學法應用到這兩種題材教學之中。
一、 故事教學法在非故事型題材中的應用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非故事型題材的內容隨處可見,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借助故事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些非故事型的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吸引力不大。為了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一架溝通的橋梁,教師可以借助故事教學法,對文本內容進行加工,以故事化的手段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感知文本。
(一) 題目故事化
題目作為一篇文章的題眼所在,其包含著文本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此,在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對題目給予充分的重視。盡管一些非故事型題材的文章是難以借助故事教學法來加以呈現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從題目入手,借助故事教學法為題目增添光彩。
以《秋天》這一課內容教學為例。在翻開課本的時候,首先映入學生眼簾的自然是“秋天”。面對這一題目,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驅使下,自然會有諸多的想象。比如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果園里碩果累累;秋天是凄涼的季節,落葉紛飛……這些場景為故事教學法的落實指明了方向。我在課堂教學之初,會借助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諸如“一葉知秋”“秋風瑟瑟”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與自己已有的認知產生共鳴,加深對秋天的認知。除此之外,我會為學生講述一些發生在秋天的節日的故事,諸如“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其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 關鍵詞故事化
在非故事型題材的文本內容教學活動開展中,要想學生能借助故事來準確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需要在關鍵詞上下大力氣。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或幾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直至文章的中心,對于文章的發展有著指引作用。為了實現故事教學法的價值,在組織非故事型題材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緊抓關鍵詞,將關鍵詞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借此使學生理解關鍵詞,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以《小小的船》這一典型的非故事型題材為例。盡管這篇文章屬于非故事型題材內容,但是其中仍包含著一定的故事色彩。比如說“船”,這是本文的關鍵詞,其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指現實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的一種交通工具,二是指天空中彎彎的月亮。為了使學生清楚地理解為什么用船來指代月亮,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了與月亮有關的小故事來引導學生理解。有一天,一只小小的蒲公英隨著微風的吹拂,慢慢地飄蕩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風停了,蒲公英張開眼睛,發現自己身處不知名的地方,感到很害怕,她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她一邊找尋回家的路,一邊哭。天慢慢地黑了,一彎彎彎的月亮掛在天空。天上的仙女看到了,親切地問她怎么了。蒲公英一邊哭一邊說:“我想回家。”仙女耐心地問她家在哪里。聽了蒲公英的描述之后,仙女微笑著邀請蒲公英坐上自己的小船,送她回家。月亮船上的小白兔把自己的尾巴慢慢地伸長,一直伸到了地面上。蒲公英沿著小白兔的尾巴慢慢向上爬。月亮船在天空中慢慢地滑動,一直滑到了蒲公英的家鄉。
如此,在這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里,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月亮船的理解,也會對月亮船產生濃厚的喜愛之情,為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故事教學法在故事型題材中的應用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將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常常會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將枯燥的文字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剛剛系統接觸語文的小學生來說,枯燥的文字是抽象的,文本內容是難以理解的。在長期的知識灌輸下,其自然會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而且,一些故事型題材的內容在這種教學法的作用下,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對此,教師在組織故事題材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借助故事教學法,將這些內容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我在組織故事型題材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借助極具口語化的語言將文本內容呈現出來。
以《盤古開天地》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倘若直接將書本上的語言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語文認知有限的小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對此,我會用這樣的口語方式將其表述出來: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字叫盤古的神仙出生于黑團之中,他畏懼和討厭黑暗,于是拿出自己的神斧劈向四方,尋找光明。天空和大地在盤古夜以繼日的不懈“開鑿”下,慢慢地分離出來,天地變得愈加開闊。盤古的身體隨著空間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往上增長,他頂起天,將天往上撐起,最后天和地分離了,盤古成了開天辟地的大英雄。在這樣生動的口語化的描述下,學生不但會理解文本內容,也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自主地搜集一些與遠古神話有關的內容,豐富其知識儲備。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和認知特點,借助故事化的形式將抽象、晦澀的文本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有趣的故事感知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趙鳳祥.簡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35.
[2]閆順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故事教學法[J].亞太教育,2016(08):192.
作者簡介:
甘麗惠,福建省龍海市,榜山鎮上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