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婷 趙方婷
摘 要: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資源,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積累素材,學會仿寫課文,掌握寫作規律,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形成個性素材,并且對同一素材進行發散訓練,對不同素材進行聚合訓練,從而讓學生在寫作中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關鍵詞: 記敘文 寫作教學 課本資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師實現新課標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新課改下語文教師理應教會學生恰當利用教材資源,提高寫作水平。翻閱2007年至今的高考優秀作文,發現大部分滿分文章都是記敘文。但是,現在記敘文寫作仍然存在選材、語言、寫作手法等諸多問題,歸根到底是素材積累的問題。因此,語文教師應當指導學生積極積累課本中的素材,并加以應用。
一、回歸課本,積累素材
對于高考作文中的記敘文,江蘇省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對一類文的要求是“文章意蘊在材料的核心處,且寫作有巧妙而機智的構思,有生動傳神的細節,有濃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實感和親近感”,關注點在“審題”、“選材”、“構思”及“語言”上,這些方面都可以通過課本素材的研究應用得到提高。
(一)“小”中見“真”的素材。
所謂選材之小,也就是選擇能夠表現、刻畫人物的小事,以小見大,用小的方面道出事物的本質,更容易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在蘇教版必修三課本當中有一篇楊絳先生的《老王》,就可以向我們表明以小見大也能產生感人至深、頗有深度的文章。文章通過對和老王的一些小事的瓶頸敘說,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善良厚道的“老王”形象,并且有意無意間帶出了一個時代的影子,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社會是否應該以人道主義精神關心不幸者?這篇文章沒有描寫宏大的英雄形象,而是聚焦凡人小事,從一個普通平凡的“車夫”身上看到那個時代不幸者的命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揣摩這些運用以小見大手法的佳作,并且呼吁學生平時認真觀察體味生活,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悟出事物的本質,將課本素材與生活素材相結合。
“真”就是要符合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的“故事有真實感和親近感”,只有切身經歷感受的材料,才能寫出真情真知,才能寫得具體生動、令人信服,否則就有編造之嫌。
(二)有細節描寫的素材。
正如巴爾扎克所言:“唯有細節將組成作品的價值。”對于記敘文而言,細節的意義不可估量,考生應當抓住生活中一些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及場面片段等,并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細節描寫在教材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在孫犁的《荷花淀》里,當水生把參軍的事情告訴正在院中編席的妻子時,“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震動”這個細節表現出女人對丈夫突然的舉動感到震驚,“吮”這個細節則活脫脫地寫出了女人的堅強與堅忍。由此可見,倘若在考場作文中加入諸如此類的細節描寫,可以使記敘文中的人物性格更加豐滿,增強考場作文的形象性、真實性及生動性。
(三)蘊含多種寫作手法的素材。
一篇文章不可能單一地運用某種表達方式,往往是以某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夾雜著其他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靈活多變、搖曳生姿。記敘文也是如此,倘若里面有著精當的議論和抒情,猶如碧空藍天中飄來一朵白云,使得文章增色不少,還能起到凸顯文章主旨之效,能夠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例如在蕭乾的《棗核》一文中有著這樣的結尾:“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在敘事的基礎上,用一個遞進式的議論,揭示文章的中心——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意識極強的民族,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二、運用訓練,融會貫通
(一)仿寫課本,掌握規律。
素材的運用一定離不開動筆的訓練。作為傳統寫作訓練手段之一,仿寫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模仿其實不一定要不得……‘模仿也可說是創造的第一步。”教材中選的文章幾乎都是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極具代表性和借鑒性。仿寫課本就是讓學生對構思精妙、語言雋永的范文加以借鑒,從模仿入手,逐漸掌握文章的結構規律及語言特色,摸清寫作文的路子,考場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比如在必修一專題三“月是故鄉明”中學完老舍的《想北平》,教師要求學生背誦2、3自然段,并讓同學仿照老舍先生的手法描述自己的家鄉,注意學習作者意象的選擇、意境的創設及比喻、襯托、動靜結合等多種手法的應用,想必認真揣摩并仿寫到精髓,一篇考場佳作就應運而生了。
(二)吸收內化,形成個性素材。
素材的記憶固然重要,倘若在考場上學以致用,必須將課本中的素材內化為自我的語言,形成個性素材。正如《現代心理學》中提到的:“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記憶必須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因此,語文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借鑒課本素材中的選材、構思和語言等方面內容,并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形成個性的素材,才能在考場作文中脫穎而出。
(三)同類發散,異類聚合。
所謂同類發散就是對同一素材進行發散訓練,對于同一個材料、同一件事要從不同角度審視,然后選取最佳角度著手。對于課本中的素材,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沿著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從而從熟悉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轉換思維,變換角度,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免一寫作文就是司馬遷、霍金、文天祥這些“放之四海皆準”的素材,老套的角度,如同復制般,讀來毫無新意。
異類聚合指的是對不同素材進行分類整理,使原先零碎的素材組成相互聯系、脈絡清楚的材料。這個過程對于素材的有效運用至關重要,因為課本中的素材可能會比較零碎雜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定期的素材歸納訓練。就拿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來說,它以人文性話題為專題主線,教師可結合本專題內涵指導學生完成一個專題學習后進行歸納整理,同時安排相關寫作訓練,鞏固提升。如此聚合訓練之后,學生便會對素材有一種“敏感度”,便能自行聚合課內與課外、書本與生活、課本與讀本等不同類型的素材,做到對同類型素材融會貫通。
三、實例展現,啟發思考
例如2012年江蘇高考作文“憂與愛”,作文導語中提供了三則材料,可以說是古今中外都包括了,既有家庭倫理方面的憂與愛,又有國家民族方面的憂與愛,啟示我們既可以寫個人方面的小憂小愛,又可寫關乎國家民族的大憂大愛。總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就有一些專題的內涵或素材與此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必修一“月是故鄉明”這一專題,主要表現的主題就是“故鄉情”,其中《想北平》、《我心歸去》、《鄉土情結》等名篇佳作,既包含了歸家的歡樂,又抒發了離鄉的愁苦,很貼合“憂與愛”這個主題。
在2012年江蘇高考中有一篇滿分作文中有這樣一段:“你應該知道,我愛著北方的故鄉,憂傷地愛著……你要曉得,曾經付出過精力、時間和心血的地方你很難忘記;畢竟,付出過‘愛的地方,才能‘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這段語言正是借鑒了韓少功的《我心歸去》的第八自然段:“我當然知道,我會對故鄉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這個考生巧妙地化用了課本的語言素材,使得考場作文韻味十足、文采飛揚。
語文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做好課本素材的積累與應用,堅持閱讀與寫作結合,堅持積累與訓練結合,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文本的豐富意蘊,而且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慧琴.閱卷組長歷年高考滿分作文[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7.
[3]錢晚睛,舒坦.如何挖掘課本中的寫作資源[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9(9).
[4]張洪彩.挖掘課本資源 提升寫作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1(13).
項目名稱:《2007年~2016年江蘇高考作文研究》;編號:140;參加人:蔣婷婷,趙方婷;導師:李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