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發民
摘 要: 高職學校的經濟法教師一定要盡可能地快速選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指導模式,也就是在培養高職生關于經濟法的實踐應用技巧的前提下,有效選擇跟整合重要的教學內容,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文章在聯系實際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將理論一體化應用在高職經濟法教學中的幾大要點,希望為今后相關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理實一體化 高職經濟法教學 教學應用
《經濟法》這門課程是目前高職院校中財經專業的一項必修課,而且極富實踐性。近幾年,很多學者都對教學手段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如實行案例教學和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等,這些教學模式均起到了一定的教學作用。可是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也就是過于以理論知識為主,反而忽視了實踐操作。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學到合同法但不知怎樣解除跟起草合同;學生知道公司法但不知怎樣創建公司,怎樣行駛股東的權利等。而改變這種現狀的有效方式是在進行經濟法教學的時候應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這種教學模式。本文重點對應用理實一體化的實行條件跟實行途徑展開詳細的敘述。
一、理實一體化的相關教材及其應用的必要性
教材是展現教學理論觀念的有效載體,是教師和學生間展開教學活動的基礎依據和重要工具,是充分發揮教學理論作用的媒介,是理論聯系實踐、全面提升教學質量跟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現階段高職經濟法教材體系
目前高職經濟法相關教材體系有別于部門法的那些經濟法體系,其不僅包括市場監管跟宏觀調控等方面,而且像所有權、票據、企業、知識產權、仲裁和訴訟、保險、企業等法律體制也包括在內,內容極為豐富。因為有字數限制,一本教材要同時把這些內容都囊括在內就只能把概念進行堆砌。而這樣組成的教材對于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能力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講,是極為不利的,導致教師難以教學,學生學習起來又很困難的局面出現。近年來盡管一些高職學校已經逐漸對實訓練習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可是現階段的經濟法實訓相關教材大致上屬于跟理論教材相匹配的練習題庫,無法達到實訓的真正目的,也就無法全面發揮實訓的真正作用。
(二)應用理實一體化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培養具有高等技術的專業型人才。而要有效完成這一任務,一定要把社會需求作為首要目標,將培養學生的經濟法應用能力作為中心,進而改變高職經濟法的實訓教材和理論教材,改變思路如下:改變由理論至理論,且尋求完整的結構體系這種編寫形式,把理論教材和實訓教材相結合,按照財經類高職學校的教學特色及學生就業需求選擇適合的教材內容,創新教材構造。在內容的選擇方面,要考慮到財經類高職院校中學生今后的就業方向和該專業獨有的特征,把實用和適用作為標準。就財經類的高職生來講,具有以下經濟法相關的法律知識運用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公司法、合同法、保險法、合伙企業法、證券法、個人獨資企業法、證券法等。所以,關于這些的相關法律體制要均錄入教材中。至于撰寫的方式,要通過實際工作任務把法理知識引入其中,把設立公司、簽訂合同、執行合同、不正當行為競爭跟壟斷行為的防范、尋求救濟、依法治理企業、撰寫相關法律文書、解除合同等實際操作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學生明確并了解經濟法操作的一些技巧,幫學生從單調的法律理論中走出來,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經濟法的應用性和真實性,進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理實一體化在高職經濟法中的具體應用情況
(一)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組織
高職經濟法這項課程通常都會開設一個學期,一周的教學時間大概是4課時,并沒有專門的課時供學生學習,可是經濟法教材中的內容很多,為完成教學計劃,目前的經濟法課還要繼續采用本科學校理論的教學模式,相對來說實踐課較少。但經濟法其理論知識是極為抽象化的,加上高職學生缺乏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不管是由理論到理論還是由抽象到抽象這種教學模式都不適用于高職生。盡管在進行理論教學的時候,大多數教師都針對完善經濟法教學手段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比如實行案例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等。這些教學方式雖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經濟法相關的理論知識,可是卻無法取代實訓的意義跟作用。開展實訓的一大目的是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可是培養他們的操作能力并不是通過理論教學就能實現的。另外,沒有實訓的教學模式不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學期《經濟法》,可是他們并沒有很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論知識,一旦遇到撰寫法律條文和簽訂合同的事情時就會感到棘手。
高職教育意在培養學生今后的職業技能。這一目標是否能夠實現除了與深入開發理實一體化教材有關以外,更要看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是不是可以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協助學生盡可能地在與工作任務的關聯中學習知識,也就是要完全改變以前僅學習知識、跟任務脫離的這種課程模式。所以,職業教育一定要改變根據知識自身相關性組織課程這種教學模式,根據工作任務相關性進行組織;同時按照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明確教學過程,也就是在允許完成工作任務一定要關注的六要素(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對象、工作產品、工作環境、工作組織)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六步驟:咨訊(也就是獲得信息)、計劃(也就是定制方案)、決策(也就是做決定)、實行(也就是展開操作)、檢查(進行審視)和評價(進行總結跟提意見)。這就需要教師按照學生今后的職業需求取舍教材內容,組織好教學內容。在理論跟實踐一體化的指導下,集“教、學、做”三者于一體,通過行動導向跟任務驅使實施教學,達到教學內容跟實際工作崗位相匹配的狀態。把合同法教學作為事例,可把合同法教學內容分為簽訂合同、執行合同和接觸合同這三項,把教學轉換成詳細的工作任務;在簽訂合同的時候,教師主要負責向學生介紹簽訂合同階段的一些理論知識,如承諾、要約、合同擔保和合同效力等,之后再指導學生具體展開小組,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訂立合同全過程,包含獲取市場相關信息、決定承諾對象、制定承諾方案、發出承諾和檢查及自我評價這六步,并由教師評價。在任務驅動下,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操作,改變了以前枯燥乏味的局面,這樣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和累積,學生大體上就能達到實際工作崗位提出的具體要求。
(二)理實一體化的考核評價
目前的職業教育考試體系,主要是在學習成果、社會需求及個性需求這方面考查的,以前閉卷考試這種形式不管是在達到社會需求方面還是在達到個性需求上,都有著極大的差別。在教材內容跟教學組織均實施理實一體化的前提下,考核評價模式也要相應地理實一體化,可以選擇試卷跟非試卷相結合的考查方式。在選擇試卷考查的時候,我們要考查對學生的經濟法運用能力,像案例分析等,剔除傳統純記憶性的題型,像名詞解釋跟選擇填空等,至于考試的形式,推薦開卷模式。而非試卷的考查主要選擇分組模擬的形式,像模擬簽訂或者是解除合同等,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進行必要的考查。另外,還要把學生的成績進行分散,增加成績占比,把每一次的實訓任務都劃分到考查學生能力的范疇之中,并給出相應的評價,計入總成績,由此不僅可對學生掌握基本理論情況做出考查和衡量,而且可進一步把全部學生劃分到教學整體中,這對完成高職階段教學基本任務方面是極為有利的。
總而言之,在高職學校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實行理實一體化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把學生理論知識跟實際應用技能結合在一起,并向社會創新型人才指標這一方向逐漸發展起來。所以,在今后希望各類高職學校的經濟法教學中實行應用理實一體化這種教學模式,對加強教育整體實力和教育信譽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條件,將為我國社會多多培養與時代所需相適應的專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龍雯.理實一體化在高職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5):223.
[2]柯新華.芻議理實一體化在高職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時空,2010,6(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