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容
摘 要 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是閱讀的關鍵。有必要分析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并總結經驗,在語文學科中,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也成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關鍵。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C1,D03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126-01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與重要性
(一)不少的課堂實際上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這說明當前語文教學的現形與應有形態之間存在剪刀差。閱讀現狀表明變味的閱讀教學依然存在:“聽說讀寫”顧此失彼,探究即活動,活動即探究,主體性和主導性傻傻分不清楚,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模糊不明,積累、感悟和分析、訓練的關系亂成一團,教師角色轉換,對語文教育目標認識,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目標上的問題等等,千瘡百孔,導致語文教學低效能,青少年拿大把的時光跟它在賭明天。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其實是對閱讀能力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性的考核,那么,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發展,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兒童時代的教育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成果和其語文水平成正比例關系。
(二)忽視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當前應試教育制度影響和約束小學閱讀教學;語文課堂教學偏離語文課程的母語教學本位目標;語文教學本身的復雜性和教學規律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閱讀教學內涵空泛,華而不實;教學空間封閉;閱讀興趣淡薄。學生的主動權少,教師以講代讀。新課改提出,教學應該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快樂地學習。然而,教師過多的干預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向學生灌輸大量知識,但是學生在接收和消化的過程中并沒有體現出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當學生在現有水平上不能解決或者不能理解其中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幫助學生度過最近發展區,達到其應有水平。
二、改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一)更新閱讀教學理念,營造寬松的閱讀氛圍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統一的全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注意轉變教師角色的定位,讓閱讀呈現開放、對話、個性的特點,突破原有的封閉狀態,營造動態、自由、主動、多元的閱讀氛圍給學生。這樣的環境會讓學生回歸本真,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作用,對學習盛滿熱情。
(二)無論是教學生閱讀也好,還是閱讀教學也罷,必須讓學生認真讀,潛心讀,有感受的讀。相同的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讀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和感悟,教師要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不做復雜的分析,而是讓其多讀書,有層次的讀書,當然,學而不思不行,不但如此,還要教其多思考,多與他人進行交流并且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悟。
(三)閱讀的同時,教師又要幫助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詞,不明白的句子,加以組詞,造句,給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以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加深課文內容理解和運用,又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只有掌握了閱讀技巧,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閱讀等各項能力才能隨著閱讀能力步步上升,得到真正的提高,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語文知識整體素養。
(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有效評價,更要對一些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行評價。比如,鼓勵學生對自己不熟悉、沒能掌握的字詞進行標記,對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劃線,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鼓勵學生的積極回答問題,等等。這種多樣化的評價就像是一條條路標,指引著學生向更加順暢的道路上行駛。另外,由于目前的教學組織形式多是班級授課制,教師很難從多方面、多個角度了解學生。因此,對學生的總體評價可以是多元的。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可以讓家長、其他學科教師、其他同學從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順應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教學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刪減一些晦澀的、難以理解的知識,盡可能做到既充實了學生的情感生活,又不會讓學生感到語文閱讀的負擔,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快樂,更便于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在小學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和道德觀念的樹立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立德樹人,對學生的培養也要以德為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將情感和道德的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
三、結語
閱讀教學囊括了對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教學,更包含了情感和道德觀念的培養,利用閱讀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更多能力的提升和更多優良習慣的養成,才能使學生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秦志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01).
[2]陳玉琴.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