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花
摘要:新課標準作為符合當前社會對人才需求,以及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新教育理念,一經提出,就成為各個學校教育改革的標準。初中歷史教材中涵蓋著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以及世界歷史發展軌跡,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展開初中歷史教學,才能真正的做到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
一、前言
十九大的召開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舉措,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目標,實現我國教育從本質上的真正改革,切實做到“立德樹人”,必須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教學質量的和諧統一,這已然成為我國中學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對培養我國中學生核心價值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方式,更能使教師通過對歷史教材內容的深化和延伸,培養學生對歷史最深沉的熱愛以及強烈的愛國精神,使學生具備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素養,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歷史核心素養由此而生。
本文是基于初中歷史新教材(華師大2011部編版)展開分析研究,怎樣在歷史學科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做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教育目標,對在初中歷史中培養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新方式和理念進行研究,是相應我國新課表教育理念的有利行動。
二、初中歷史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概念
教育部對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培養進行了說明:學生應該擁有的,可以實現自身終身發展和終身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所必須具備的一些道德品格和核心能力。
我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將“全面發展的人”作為教育理念的核心。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以下是三個方面的細化分類:如圖1所示。
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歸類為文化基礎中的人文底蘊。所謂的人文底蘊指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掌握、理解、運用人文領域內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趨向。例如人文情懷就是人文底蘊中的一種。
本文所秉持的觀點為:歷史有其自身的學科特殊性,對學生此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讓學生在學習我國歷史、世界歷史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與歷史相關的價值觀。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有五點:歷史的唯物史觀、歷史的時空觀念、歷史資料的實證、歷史的解釋、歷史的價值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通過對人類歷史客觀發展的規律,使中學生掌握其中的方法論;第二,具備正對看待歷史的態度,具備對歷史發展的正確理解,能夠對歷史進行客觀的評價。最后,使學習學習到國家的正確歷史,對祖國,對世界,都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學生在歷史的熏陶下具備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三、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少會有教師會刻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多是直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死記硬背,以在歷史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但實際上,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方式形成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再好不過,但是因為一些歷史教師被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錯過了對中學生歷史思維培養的最佳時機。并且,還用一些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對教師自身歷史思維、教學水平有負面影響,更難以幫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以下是本文梳理的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教學實踐的重視
歷史在初中學科體系中處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學校也沒有硬性規定教師的教學方式,所以為了提升班級整體的歷史成績,教師多會省略歷史思維的培養,用死記硬背這個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歷史。
(二)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自新課改以來,很多學者都開始發現傳統的教師方式,束縛了學生自我意識、綜合組織的培養。教師就像是上帝一樣“統治”著學生,決定著學生的學內容、學習方式。因此很多教師都不會意識到要創新教學方式,固執的認為歷史的教學,就是讓學生記住所有歷史信息。教學方式單一,課堂上幾乎沒有有趣的環節,提不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教師這種保姆式的“喂養方式”下,學生就不會在自己主動去“覓食”。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式的確可以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歷史這個變化的發展過程,也成了學生腦海中毫無生機的漢字堆積。初中生本是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喜歡討論的年紀,卻因為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逐漸失去了發現問題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對于歷史的學習,自然也就沒了最開始的興趣。
(三)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存在一定的消極心理
學生之所以對歷史學習存在一定的消極心理,多是因為歷史教師采用了不正當的教學方式,用落后的教學觀念來指導年輕鮮活的思想。在對一些初中歷史教學現狀進行了解后發現,很多學生學習歷史,真的只是學習了歷史知識,而沒有學習到每一段歷史背后的精神和文明。在這樣的學習下,初中生很難發現歷史的魅力之處,阻礙了學生因歷史而萌發的民族情懷,審美情趣。
四、基于新課標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實踐探討
(一)挖掘教材,完善歷史知識體系
想要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扎實的歷史基礎是關鍵也是前提。因此在正式開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之前,教師要先了解本班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清楚學生的認知水平處于哪一階段,以及對歷史核心素養的了解程度。之后,教師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情況,在對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反復研究之后,找出能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并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以使這些“養分”能充分被學生吸收。
比如對于《戊戌變法》這一子目的教學,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我國歷史先輩在近代進行了很多的探索,為此付出了諸多努力,并且也對西方先進文化和技術進行了學習。不幸的是,這一切并沒有引導先輩走向成功——這就是洋務運動。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后,清朝政府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至此,洋務運動走向了失敗的終點。但先輩們并沒有因此放棄,仍舊將挽救民族危亡作為自己的使命,眾多學者一起向皇帝上書,企圖能改變一切。這就是當時震驚朝野的“公車上書”,也是從這一事件開始,戊戌變法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歷史,是學生要學的知識,但也是一段段有血有肉,蕩氣回腸的故事。學生只有在“感情”中掌握戊戌變法的原因,時間線,背景,才能真正的體會到,當時清朝處于怎樣的狀態,為什么必須要進行戊戌變法。教師要將這些基礎知識有邏輯、有順序、有感情的交給學生,使學生在對史實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戊戌變法事件體系。使學生在這個歷史體系中獨自去總結和升華,了解和體會戊戌變法發生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引導學生成為課堂主體,需要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歷史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初中歷史教師應該以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為原則,來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逐漸使學生具備歷史思維, 并之間開始主動進行創新和實踐,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這是歷史核心素養順利培養的一個關鍵點。初中歷史所涵蓋的內容五花八門,因此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與之相關的教學素材,比如文物、影視材料等等。所以教師應該借助這些流傳至今的歷史素材,結合網絡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歷史環境。比如進入網上歷史博物館,本地歷史遺址參觀等等,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歷史學習思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多元評價,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使學生掌握更多歷史知識的確重要,但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知識的融合,卻能使學生得到別樣的情感體驗。真正的體會每個歷史事件的發生,歷史人物的行為,具備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這也是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一部分。
比如在講《三國鼎立》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就曹操這個廣為人知的歷史人物,讓學生對他的生平展開思考。因為看多了文學小說或影視作品,學生可能會認為曹操是奸猾小人。教師可以先不做評價,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和曹操有關的歷史材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曹操一生的所作所為。學生在對史實了解之后,就會發現,曹操雖然奸詐,但他還做了更多值得人們稱贊的事情。比如,他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統一了北方,在局部范圍內統一了北方地區。他還為流民提供了生計之所,大興屯田。使北方地區的經濟和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無論教師對曹操是喜是惡,在對歷史人物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都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惡來進行評價,以熏陶學生也學會用客觀的目光去看待歷史。引導學生通過多方面的因素來綜合評價每一個歷史人物,這同樣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只有如此,學生才能正確看待歷史,也具備看待現實世界的正確三觀。
五、結論
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雖然是新課標的要求,但實際上這也是初中歷史中本就應該達成的教學目標。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教師的教上,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學,而這個學,不僅僅包括基本人文知識,還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價值觀等,教書育人,說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本文基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如何在新課標要求下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進行了分析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探討,能讓初中歷史教師正確的看待初中歷史教學,以基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基礎的多元化教育方式,展開初中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徐鋒.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思考[J].學周刊,2016,05:179.
[2]胡利利.構建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新體系——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J].科教導刊(下旬刊),2017(15):120.
[3]薛鳳玉.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以人教版必修3“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4x):31-32.
[4]邱小鳳.立足素養培養,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