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吳曉菊 高文龍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模式。它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結合新課標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2 Unit 5的閱讀課文The band that wasnt內容來具體說明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英語閱讀教學;教學設計
一、 引言
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思想是近20年來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是把語言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有事件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教育部組織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把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設定為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巧、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習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二、 任務型教學法含義
任務型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三、 實例應用
圍繞新課標的閱讀要求,我對閱讀教學進行了嘗試性的設計。結合閱讀材料的內容和特點確定閱讀的步驟、任務和方法,將閱讀分為課前準備、課上閱讀和課后閱讀綜合訓練三個階段,采用任務型教學法,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合作、積極參與,進行自主性的學習。
(一) Prereading
Unit 5 Music的閱讀文章是The band that wasnt,本文講述了門基樂隊形成的背景及發展的過程。在閱讀之前,我需要幫助學生分辨樂隊和組合的區別。導入部分,我分別剪輯了TFboys、Beyond、Maroon 5和Monkees的一首代表歌曲,時間均為20秒。在給學生播放歌曲之前,我設置任務讓學生猜演唱者。播放歌曲的時候,學生都踴躍說出演唱者的名字,課堂氣氛活躍。播放完四首歌曲以后,我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根據提示歸類組合和樂隊。再簡單說下組合和樂隊的區別,并讓學生給出其他的組合和樂隊。最后,總結樂隊的成立更艱難,且引出本篇閱讀的話題。
(二) Whilereading
Task 1
引出話題以后,我用“If you were a band member and became famous, what beautiful things will you get in your life?”學生積極回答,答案不一。在等學生說完以后,教師對比說明樂隊成立之前的經歷。樂隊成名之前會在酒吧、街頭和廣場等一些地方演唱。那么到底形成之前會有哪些經歷呢,設置任務讓學生根據flow chart完成填空。在學生回答填空時著重強調樂隊表演的地點引起學生特別關注,讓學生初步認識成功的來之不易。
Task 2
學生初步了解樂隊形成的背景以后,問學生樂隊的這些成員是如何聚集到一起的。學生說完他們的答案以后,教師一邊拿起一張報紙,一邊問學生報紙上的招聘啟事。
We want you
We need four musicians who could act as well as sing. If you meet requirements, please please please join us, we are waiting for you!
那些不滿足條件的學生說不會參加。這時候,教師引出門基樂隊。門基樂隊的成員即使不滿足條件也有勇氣報名。那么他們和招聘啟事有哪些故事呢,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相應段落并且根據關鍵詞的提示完成填空。
Different way:
Members:
Method:
Relationships:
Task 3
在了解門基樂隊的特殊形成原因之后,學生需要掌握門基樂隊的形成過程及其發展。學生根據時間軸的圖以小組的形式在規定的時間內正確概括填寫。
During the broadcasts Then 1970年 mid1980s
They just
學生根據時間提示在文章中獲取相關信息,鍛煉他們合作學習以及概括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看到一個樂隊形成的艱辛歲月。接著隨機提問學生完成情況并且給出相應的回應。
(三) Postreading
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以后,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所以,學生需要根據思維導圖的提示完成自己的樂隊組建。“Imagine you are going to form your own band. Have a discussion in a group of four.”
經過五分鐘的討論和溝通,各小組的學生相繼完成組建樂隊的任務。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依次在講臺用一段完整的文字解說該小組的樂隊信息。小組展示完以后,學生和教師分別給出相關評價。最后,教師用三句古諺語總結The secret of success。
四、 結論
實踐證明,采用任務型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教學活動集目的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為一體;師生民主和諧的關系;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教學氛圍;滲透了積極的情感教育目標等原則。
作者簡介:
李揚,江西省贛州市,贛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吳曉菊,高文龍,江西省贛州市,贛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