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新課程也在不斷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并列為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養。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可從課堂教學、戶外活動和家校合作三個層面入手。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對于地理的要求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了,而是要求我們多加入一些實踐性的知識,也就是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畢竟在當今社會,我們理論性的人才已經太多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強的人才。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才行,光會紙上談兵是不行的,是注定要被社會所淘汰的。所以今天,我就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實踐力
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我們要重視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現在學習的任何課程,并不是為了考試卷上那蒼白的分數,而是為了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去運用它,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許多教師都認為地理知識一個理論性的科目,其實不然。地理是一門和實際生活關系十分密切的科目,與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息息相關。不論是我們日常的出行,還是我們對世界的研究,都是離不開地理的。沒有地理,航海事業將得不到發展,沒有地理,哥倫布無法發現新大陸,我們世界全球化的進程將大大減緩。而當今地理教學中,教師還是太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很少關注學生實踐力的培養。在新時代的我們,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力。那么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核心素養下培養學生的實踐力。
一、 什么是地理實踐力
所謂地理實踐力,就是通過地理模型的演示實驗、地圖工具、戶外考察和實踐調查、戶外地理測量、日常生活等等,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學會地理實踐的能力,提升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應用,對不同地理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以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團結協作能力等。
二、 如何培養地理實踐力
(一) 課堂教學是重中之重
1. 使用地理模型進行演示實驗
地理模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起到了演示實驗的作用,它讓地理知識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能直接地表示出某一地理運動、地理知識原理、一些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等等,更有效地展示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地區分布以及發展趨勢。在實驗演示過程中,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觀察力、課堂集中力等等,讓他們在實驗課堂上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地理教學的效率也在無形之中提升了不少。地理模型的構建和數學、物理的模型構建是有較大的差異的,在地理教學中模型的構建是主要根據區域的地理人文的特點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很多學生喜歡對課本上的一些常見地區的地理知識點進行機械記憶,其實這種做法是違背地理學習的規則的,換言之,有些老師也是習慣將一些重要地區的地理知識用文字性的描述去讓學生記憶,但是站在高考的視角下,這種做法顯然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該有的學習規則,高考中出現的區域地理都是課本上很難找到的,所以,通過記憶的方式是很難達到核心素養要求的。
2. 使用并鼓勵學生制作地理模具
制作地理模具也是地理實驗課堂的一種。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或者讓學生自由結組,根據教師教授的地理知識,自主設計地理模具并進行制作。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也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合作能力。
教學:在講授“三圈環流”后,可以分組制作三圈環流模型:每組準備一個充氣地球儀、三個白色紙環、兩卷紙條(粉紅色和深綠色)、六個紅色箭頭、一把剪刀和一捆雙面膠等材料。用三個白色紙環表示三圈環流粘貼在充氣地球儀上,并用筆畫出箭頭表示每個環流圈的大氣運動方向;用紙條表示全球的七個氣壓帶,粘貼在充氣地球儀上(粉紅色代表三個低氣壓帶,深綠色代表四個高氣壓帶);用六個紅色箭頭表示全球六個風帶的風向,粘貼在充氣地球儀上。
3. 地理演示
地理演示是指讓學生扮演一些地理事物,上臺對一些地理現象進行演示。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理解,讓他們身臨其境地體會地理知識,在各方面提高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過程:例如《鋒的類型》一章內容,就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地理演示表演。學生自由選擇角色,如冷鋒暖鋒以及準靜止鋒等等,一組選出3名學生(最好身高可以區分)分別依次表示冷氣團、暖氣團和鋒面。每人用紙牌子表示自己的角色。表示鋒面的學生站在表示冷氣團和暖氣團的學生中間。表示冷鋒就讓表示暖氣團的學生原地不動,表示冷氣團的學生慢慢向表示暖氣團的同學靠近,兩人挨在一起后,表示暖氣團的學生蹲下,表示鋒面(高個子)的同學上半身向表示暖氣團(個子中等)的學生靠近,但腳不動。如要演示暖鋒,則表示冷氣團的學生不動,表示暖氣團的學生向冷氣團學生靠近,挨在一起后冷氣團學生蹲下,表示鋒面的學生上半身向冷氣團靠近,腳不動。如要演示靜止鋒,表示冷氣團學生和表示暖氣團的學生一起向著鋒面靠攏,靠攏之后來回移動。
(二) 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地理測量
1. 室外地理探查
除了課堂上的動手操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室外探查。組織戶外地理探究考察一方面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給學生教授地理知識,讓他們能更好更直觀地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將地理知識融入生活,學以致用。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地理知識的實際作用,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室外勘察的學習過程中,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用課堂上的所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如果只是簡單的灌輸,對于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是沒有多重要的意義的。
教學:在講授“正午太陽高度角”后,可以在校內操場測量莆田某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具體步驟是:(1)使用卷尺、測繩、手表、標桿等工具得出標桿影子最短時的北京時間,即莆田正午時刻;(2)使用卷尺、測繩等工具測量莆田正午時刻的桿影長x;(3)使用卷尺測量桿長y;(4)根據公式H=arctany/x,得出莆田某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H。
2. 室外地理調研
這便如同我們建筑蓋房一樣,都是需要首先去實地考察、測量,才能做出精準的判斷。鄉土調查也是一樣,學生只有去實地考察、經歷,才能知道當地的人文氣候、自然風貌。這樣一來可以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二來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更好地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
教學:在講授“工業區位因素”前,可以組織學生運用地圖先走訪調查莆田市復茂食品有限公司、莆田艾力艾鞋服有限公司、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莆田市東源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的地理位置,然后評價其地理位置,同時也為五種導向型工業類型的學習打下基礎。
3. 組織戶外地理考察
我們要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都是十分淺顯的,只有進入實地進入考察,我們才能感受其中蘊含的壯闊。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進入野外,帶他們看蜿蜒的山脈,看壯闊的河流,告訴他們其中蘊含的地理知識。只有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學生才會印象深刻,才會更好地理解。這也是我們開展野外考察的最終目的。
教學:在講授“海水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后,可以組織學生去湄洲島等海邊考察,直觀感受海蝕柱、海蝕崖和海灘等形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岸地貌的形成過程。
(三) 鼓勵家長與教師合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也就是說,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讓家長帶孩子出行的同時也可以根據當地風土人情來進行實地地考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教學過程:家長在假期帶孩子旅游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注意一些特殊的地貌地形,關注當地的地理特征和人文風俗,切身感受地理知識,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和理解地理知識,對日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當然這種帶有學習目的的旅游在地址的選取上是有特定性質的,不是說隨便選選而已。
三、 結語
以上,就是我對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提出的幾點我自己的看法。我的意思并不是我們教師要一味地去追求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要知道,沒有理論知識的基礎,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我認為,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詳細地教學,這樣才能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同時,我認為,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身處的社會環境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師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尋求更多更好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劉辛田.地理實踐能力培養的現實困境透析——第三屆國際地理奧賽引發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3(1).
[2]陸芷茗.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及素養培養的路徑——以南京一中課程基地建設為例[J].地理教學,2015(24).
[3]劉立杰.嘗試角色扮演培養實踐能力[J].地理教學,2003(2).
作者簡介:
葉斌,福建省福清市,福清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