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小學語文習作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恰當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能力,以提升其語言文字綜合素養,使其能“主動而自信地寫作”。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其學會應用觀察法來認識生活,搜集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與寫作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觀察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習作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內容。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凡是平時注意觀察和積累的學生,習作往往是文思泉涌、一氣呵成;而疏于觀察和積累的學生,習作則往往是絞盡腦汁,枯燥乏味。可見,在小學語文習作中教會學生應用觀察法,對于提高其習作質量裨益無窮。
一、當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缺乏真情實感。小學語文習作是一種偏重靈感的文字創作,學生必須在有感而發的基礎上,才能生動細膩地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的優質文章。如果學生沒有素材可寫,文章里面就會充滿堆砌的辭藻,或者思路不清,或者內容空洞等。
第二,學生寫作興趣不高。很多小學生對于習作的興趣不高,有的甚至存在厭煩心理,只把習作當做一種學習任務去完成,習作大多通過東拼西湊寫成,呈現流水賬的形式,內容非真情流露,缺乏一定的生活觀察與思考,讀罷索然無味。
第三,授課方式缺少創新。在習作教學實踐中,有的語文教師未徹底做到以生為本,往往在講解完寫作內容、體裁和技巧后,或指導學生閱讀優秀范文后,學生再進行寫作,沒有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使得課堂教學方式生趣較少,缺少創新創造的活力。
二、小學語文習作中觀察法的應用策略
觀察法是指學生通過感官和輔助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直接觀察,從而獲得具有價值的素材資料。只有仔細地觀察生活和事物,學生才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深刻的理解。同一個習作的題目,有的學生寫得使讀者如觀其形、如聞其聲,有的則乏陳可新,就是因為有的學生用心觀察了,而有的學生只是走馬觀花。那么,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如何應用觀察法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現總結如下。
(一)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留心觀察的興趣和習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產生的活動傾向,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魏書生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越濃,其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越高。只有當學生將觀察視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才會自覺主動地做到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習作也同樣是源自實踐。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教師要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其做一個有心人,以發現美的眼睛,去留心觀察生活,主動進行探究思考。小學教材中的《雨點》、《月亮和云彩》、《世界多美呀》等課文,都充滿了趣味性,故事也寫得非常生動具體。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作者善于觀察的結果,如果學生要寫出這般生動有趣的文章,平時就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這樣,才能為習作積累起豐富的素材資料,寫作的時候,也才能文思泉涌、字字珠璣。
(二)掌握觀察的要領,學會綜合運用多種觀察法
小學生因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在觀察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粗粗拉拉或漫邊無際。這樣,得到的素材也是不具體、不深刻的。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他們綜合運用順序觀察法、比較異同法、連續觀察法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定量觀察,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突出觀察的重點。例如,在觀察水中的魚兒時,就選擇魚兒的外形和生活習性進行觀察,這樣就能做到觀察目標明確,觀察得仔細,學生的印象自然也非常深刻。觀察還要分步進行,根據需要觀察的事物的特征,將觀察對象分為幾個層次,例如,在觀察短跑運動員的時候,要對其預備階段、競跑階段和沖擊階段的動作和特征進行觀察;觀察自然山水時,可分為近景、中景、遠景進行觀察;觀察生活場景時,要分為建筑、花木、人等部分進行觀察,這樣才能做到觀察有序、層次清楚、觀察詳細,習作時才會言之有序、條理清晰。教師也可以在班級或校園內設置“觀察角”,指導學生對種植的植物花卉等進行長期觀察,進行眼看、口嘗、手摸、鼻嗅、耳聽,通過調動各個感覺器官,每個人從自我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對植物的形、聲、色、味等進行觀察并記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換,植物花卉業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心得體會,當學生在習作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真實感受,對事物進行完整的描述。
(三)充分發揮想象力,貼近生活自主觀察
觀察并非僅僅是細察事物的特征,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還應當充分發揮想象力,賦予事物人性化色彩,這樣才能使寫出來的文章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小學生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教師要鼓勵小學生在觀察時大膽聯想,這樣使觀察的內容就不僅局限于對事物表面的認知了。例如,在看圖作文時,除了觀察畫面外,還要對圖畫表現的思想、情感、動作、表情等進行合理想象,寫出來的文章內容才會豐富生動。觀察不是想起來才觀察,教師督促才觀察,教師一定要指導小學生貼近生活,養成自主觀察的良好習慣。例如,學習完《松鼠》一課后,教師就可讓學生根據文章寫作方式,觀察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寫一篇《我最喜歡的小動物》的習作。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實地進行觀察,從而豐富學生的素材和自身感受,有效提升寫作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習作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活用、巧用觀察法,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科學地觀察身邊的萬事萬物,從而豐富自身習作素材,實現妙筆生花,使課堂變成一個文思泉涌的創作平臺。
參考文獻:
[1]張燕文.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觀察法的運用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7,(02):144+146.
[2]夏天美. 觀察法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素質教育,2016,2(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