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
摘要:結合新課標的相關要求,以及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了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活動生活化以及學習所得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希望能有效提升今后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教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學改革,生活化教學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素質教育則是各方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品德與社會在所有的小學課程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應該通過課程教育,進一步塑造小學生所具備的良好的法制教育、品德教育、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正確觀念,同時,還能積極培養學生進行相應的國情教育、地理環境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教學活動,這些都是有助于培養學生所具備的良好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能讓其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合格接班人。由于品德與社會課程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也影響著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因此,相關的任課教師則應該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內容,積極踐行新課標下的教學理念,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學生在社會活動、人文規則、自然環境等方面的交互體驗,能夠對于社會發展以及接人待物都這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對于廣大一些的任課教師來說,為了進一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則應該重點思考如何將生活化的問題融入到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這樣能保證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化,有利于學生理解相關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極大化豐富學生的體驗,滿足課堂活動生活化的要求。另外,教師還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積極開展課堂內外的聯系,滿足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不斷保證學生的體驗豐富化,能夠實現課堂聯系生活,確保教學的生活化。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在開展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方向。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果偏離了學生的年齡心理發展情況,使其不符合道德發展規律,這樣的教學無疑則是失敗。如果將教學內容偏離生活的實際情況,不利于學生理解,而僅開展脫離實際的照本宣科也存在很大的問題。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以及效果,廣大一線教師應該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積極開展教學模式的創新,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能夠積極將生活中有意義的內容補充到課堂教學中。通過上述方式,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目標的明確化,進一步提升其品德修養[1]。這里通過《平安回家》為例進行說明,如果教師的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機械化的照本宣科,則難以實現預期的教育意義,也就喪失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機會。同時,如果教師能將生活化內容融入到教學的內容中,讓其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這樣就是通過身邊的各種生活案例來進行展示,將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惡果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也了解相應的交通標志情況,必將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能夠將模范遵守交通規則的理念植入學生頭腦中。
二、課堂活動生活化
在教育界中,有這樣一種流行的教育理念,單純的看和聽所獲得的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則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重視聽、看、做的教育過程。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則應該充實學習方式的創新發展,在其過程中積極融入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并要求學生開展多樣化活動,但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如果存在著單一化的說教方式,則會造成學生非常容易對于品德的學習感覺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所以,只有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才能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以便進一步保障學習效果[2]。這里同樣以《平安回家》為例進行說明。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能夠先熟悉相關的課本教學內容,對于其中存在的重點進行勾畫。在基礎上,利用小組合作方式來進行交通標志的收集和整理,并開展小組討論形式來交流如果存在不遵守交通規則而造成的嚴重后果。然后,進行各個小組的交流展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小組能利用小品的形式進行展示,有同學能夠惟妙惟肖地展示走路一瘸一拐的情況,這正是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受傷,這樣就表明能實現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最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了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可能會出現家破人亡的問題,能進一步有效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三、學習所得生活化
根據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用以促學”、“學以致用”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對于學生來說,書本上知識的理論性往往比較強,這就應該充分發揮實踐的作用,才能更好理解相關的內容,同時,利用實踐活動,還能進一步補充相關的知識的不足,保證知識系統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要求理論和實踐并行,保證其相互促進和結合,以期構建學生的完善的知識體系結構。當前,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重視教學的實踐化問題,在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時間,則是遠遠不夠,為了滿足良好的教學效果的要求,則應該從各方面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外延,以期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積極鼓勵學生去實踐中開闊視野,積極印證課本中所學的理論內容,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在開展平安回家的教學中,課程結束后,結合放學時間的學校大門的擁擠的交通情況,對于可能會存在交通事故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中所學的交通知識,還有部分相關的指揮交通的手勢來進行實踐應用,做好義務交通疏導員的工作。在第一天的實踐中,部分同學嗓子都喊啞了,但并沒有帶來多大的好轉,學生們的心理非常著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積極聯系附近的交通警察,通過警察叔叔的交通指揮示范,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交通知識內涵,有效實現了課堂知識的課外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我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存在一定問題,但一定要貫徹落實好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環節中,積極構建良好的教學平臺,切實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范微微, 俞春霞. 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路徑探索[J]. 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8,1.
[2]羅麗珍. "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