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萌
摘 要:伴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日漸提升,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對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尋求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于學生群里來說,這就要求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給更多學生展現能力的機會,滿足其情感需求。尤其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鼓勵教師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本文基于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對基礎教育中一些問題作出基于人本主義觀點的思考。
關鍵詞:基礎教育管理;人本主義;思考
基礎教育作為教育過程中夯實基礎的環節,學生接受知識教育是其終身發展的關鍵,關乎其未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步確立,也關乎其成長過程中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形成。但長期以來,因基礎教育學段受高考指揮棒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知識傳授的實用性教育遠遠超過重視獨立完整人格的培養,知識教育以傳授實用知識、助推應試能力的理念依然主導著許多學校教師的課堂常規,知識教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想教育亟待建立。所以,分析“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學段知識教育的價值取向十分必要。
一、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羅杰斯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更是一位享譽全球的教育改革先行者。他的人格理論,“以人為中心”療法和非指導性教育原則曾享譽全球。羅杰斯將“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廣泛地運用到醫療、教育、司法、管理等各個領域,正是憑借這一貢獻,羅杰斯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觀點。
(一)人性觀
這是羅杰斯整個理論的出發點。首先,他肯定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善的,這與我們國家中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不謀而合,強調人性本善,因此教育是要移除那些在成長中不利于人格發展的諸多因素,而不是通過施加外界的影響改變人的本性。
(二)自我理論和人格理論
自我理論是羅杰斯人格理論和心理治療理論的基礎和核心。羅杰斯認為人有追求自我價值的意愿,經過自我引導,人能認識自我實現的正確方向。羅杰斯反對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理論,將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合理的社會、不合理的文化會使人性受到壓抑和扭曲。在這種情況下,人性會變得盲目甚至具有破壞性,但他深信人的內心依然存在積極向上、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傾向。
(三)“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觀
羅杰斯的心理治療方法原稱為非指導性療法,后又改為“來訪者中心療法”,他主張咨詢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并非指導者,咨詢師應引導來訪者發現自己人性的積極、樂觀面,從而達到改善現狀的目的。他認為咨詢師應做到以下三點: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或接納、共情。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從而促進來訪者人格建設性的改變。后來羅杰斯將自己的人本主義治療觀點運用到教育領域,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
二、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想在基礎教育管理中的運用
基礎教育管理的主體是人,每個個體都有主觀能動性,每個學生都有個體差異性,基礎教育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這樣的目的,和羅杰斯的理論有相通之處,因此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在基礎教育中的運用將為基礎教育管理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點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點融合了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中的人性觀和“以來訪者為中心”的療法。以人性觀為理論基礎,每個學生本質上都是積極的、樂觀的,富有建設性的,通過適當地引導,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價值,這個引導的過程就需要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療法中”的幾個原則: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或接納、共情。“以學生為中心”并不等于“以學生的標準為標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基礎教育工作者作為管理者,學生作為被管理者,之間一定會存在矛盾,而且不可調和,如果片面的理解為“以學生的標準為標準”,和學生的矛盾看似解決了,其實醞釀著更大的矛盾,學生個人的能力和發展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重點在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生希望被認同、被信任、被鼓勵,因此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給予支持。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羅杰斯認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具備的三個基本條件是真誠、接受和移情性理解。這和羅杰斯以人為中心療法中提到的三個原則 (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或接納、共情) 是相通的。(1)真誠。真誠就是不虛偽、不做作,做到表里如一。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同樣會存在瑕疵,基礎教育工作者不用刻意隱藏真實的自己,用近乎苛刻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會在無形中拉大和學生的距離,會影響雙方良好關系的建立,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自我暴露。(2)接受?!昂<{百川,有容乃大?!痹谶M行基礎教育時,懷著包容的心去無條件的接納學生,接納的不僅僅是學生積極的表達,也包含對學生消極表達的接受,即表達對學生的認可,也表示對學生的理解,但理解不等于完全認同,基礎教育工作者在接受學生、理解學生的同時,還應堅持一定的底線。(3)理解。理解與共情相通。在基礎教育中,只有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體會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這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基礎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同時也為基礎教育提供了新的角度。
(三)完善“人本思想”為核心的教育管理機制
教育管理機制包括對學生人格成長的評估標準的實施以及對教師業績的評價考核標準的確立與實施。教育管理制度的重建,才是確保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徹底改變的保證。所以,基礎教育重構“以人為本”的知識價值觀,需要學校形成雙線并行交互的“人格價值觀”,需要以制度考核強化對教師人本思想育人的激勵引領,促使教師自覺在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思考,勇敢地質疑。在常規課堂教學管理中,應增加激勵學生創新思維,自主建構形成核心素養的人本教學管理與育人管理操作細則。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基礎教育學生管理評價體系,以培養健康全面的學生發展作為教育目的,推動學生有活力、有創造性的自主發展。課程教學的管理與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管理,都要依據學生的發展過程評價需求,科學建構學業與人格內外平衡的評估激勵標準,以此標準建立和完善學生綜合評估機制,這種機制就是要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好地呵護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師業績綜合評估激勵機制。教師激勵機制的建立實施,要緊緊圍繞學生的人格培養這一核心目標,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并結合教改實踐,將以人為本的教育評價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制定教師績效考核獎、教育教學質量獎、單項獎等獎勵性評價方案,激勵、喚醒優秀教師的發展潛力和創造活力。要著力于研討核心素養在各學科的表現及落實,使核心素養更為具體化、達到可教、可學、可測、可操作的目的。
總之,學生是接受知識教育的主體,也是對于自身知識進行自我管理的主體,所以只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才能使作為教育者的教師群體根據學生的知識管理能力進行有針對性和創造性的教育實踐活動,明確以實現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根本任務,全力推進基礎教育的深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任飏,陳安,張晨陽.基礎教育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探析——以北京四中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
[2]梁微.基礎教育實施創新教育路徑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01)
[3]鄭鈺. 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