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燕文
摘 要:“開放”——既是一種思想理念,又是一種行為實踐,更是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與和諧相長。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積極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課程教學活動,不僅較好地順應了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趨勢,而且能夠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鋪路工程,開放性教學應從小學階段開始。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主要立足于教學空間、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試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以求商榷與共勉。
關鍵詞:小學語文;開放課程活動;全面立體發展;教學相長
開放性社會呼喚開放性教育,開放性教育催生開放性教學。在全面強調“改革、開放、多元”的現代化教育形勢下,“用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傳統封閉型課程活動方式顯然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根本要求,甚至早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滾滾浪潮中的障礙因素。時至今日,積極開展以“豐富多元、兼蓄并舉、收放自如”為主要特征的開放性教學活動,不僅掀起了陣陣熱潮,而且形成了一種不可逆轉的強勁發展之勢,為新時期各類課程教學活動作出了戰略性指向和戰術性指導。就小學語文課而言,如何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教學活動呢?筆者結合自身實踐與思考,擬就如下幾個方面,試對此作出拋磚引玉之論。
一、開放教學空間——開放性課程活動的大視角
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有著一種前世今生的無限淵源關系——它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并且在社會生活中得以不斷地豐富、深化和發展。正因為如此,如果把語文知識僅僅局限于課本之中,把教學空間時常局限于教室之內,那么久而久之,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且課程教學勢必因此而走向“無本無源、鏡花水月”的枯萎境地。與之相應的是,語文教師要善于把“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開展“生活化語文”“語文生活化”教學活動,非常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視野,增加教學厚度,促進教學相長。以《給予是快樂的》為例,文中主要講述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實際道理。教師如果根據課文“就事論事”,向小學生大談特談“助人為樂”的意義和好處,無異于“誦經念佛——坐而論道”!若是以此為話頭,把課文事例延伸到實際生活的無限視野,讓小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來閱讀與思考、感悟與體驗,他們就會深入“甜甜的回憶”之中,并能切實體悟到“快樂給予”的內涵和價值。
二、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性課程活動的大內涵
有人如是說道:“過去教科書是語文學習的全部內容,如今社會生活則是語文學習的教科書。”這與葉圣陶先生提出的“語文教材就是幾個例子”有著實質性的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善于引導小學生努力做到并做好如下幾點,以不斷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和內涵:①正如上文所說,把文本教學與生活現象有機地結合起來;②把基礎教材教學與延伸拓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延伸閱讀和補充閱讀等;③把本課程教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充分體現母語學科和最基礎應用性學科的優勢功能;④把知識教學與綜合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中攫取“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的實效性。以《月光曲》為例,文中雖是講述了貝多芬大師為盲姑娘兄妹彈曲一事,但是它究竟意蘊如何呢?如果教師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手段,把這首蜚聲中外的《月光曲》播放出來,為小學生提供一場難得的“聽覺盛宴”,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中兄妹倆聽奏時想象的那段文字,而且有利于他們切實體會到語文與音樂的美妙結合。豈不是雙贏之舉?
三、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性課程活動的大形式
教學過程的開放是開放性教學活動的最直接體現形式。以語文閱讀為例,傳統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講讀為主,參考答案為主”的“雙主標準”現象,這種“既不民主,又不開放”的過程模式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而且扼殺了教師的創造性。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學過程講求“活潑開放”,教師少一點理性化分析,以重點精讀帶動全文瀏覽;允許學生個性化多元解讀,給他們多一點的揣摩和感悟機會。比如《月光曲》,文中講到盲姑娘在聽了曲子后,激動地問道:“……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嗎?”可是為什么“貝多芬沒有回答”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讓小學生在“個體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中進行閱讀體會。結果讓筆者非常滿意,甚至十分驚喜——他們能夠分別從性格人品、心理感受、特定氛圍、觸發靈感、創作情境等多個層面進行解析。如此開放性教學過程,既培養了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與相互交流能力,又鍛煉并深化了他們的思維分析能力。
再如:《小動物過冬》一文,筆者還結合課文中出現的“先……接著……又……”這個順序表達的方式,設計了以下寫話的提升練習:
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商量好了,約定第二年春天還在這里相見。
第二年春天,青蛙( )從泥土里鉆出來,早早來到約定的地方,等它的好朋友。( )小蜜蜂從蜂巢里出來和青蛙見面了。不久,小燕子( )從南方飛回來。三個好朋友一起快樂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用“先、接著、又”這三個字詞填到括號里,再讀一讀,是不是句子更加清楚有序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相見的時候,它們會互相說些什么呢?誰會先說呢,說完接著問誰呢,又會問誰呢?
( )先說:“ ”( )接著問( ):“ ”( )說:“ ”( )又問( ):“ ”( )說:“
”
三個好朋友又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
小朋友們用上“先……接著……又……”就很清楚地寫出誰問誰,誰回答了,躍然紙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充滿童趣的開放性語言,更是一顆顆充滿愛心的心靈。通過這樣的寫話練習讓孩子們把課文中的人文性自然地延伸,融入孩子們的心間。
四、開放教學方法——開放性課程活動的大手段
教學方法是決定課堂教學質效高低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長期奉行“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傳統模式下,教學過程封閉,教學方法僵化,教學手段簡單,既難以從根本上激發課程學習情趣,又難以激活學生的課堂學習思維,他們很少有自己的見解,不敢發表獨特的思想,怎么談得上真正的創新意識?個性化發展又從何說起?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并且必須講求教學方法的開放!比如,在教學《荷花》《富饒的西沙群島》等文質兼美、感染力強的語篇時,筆者注重引導小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認真感受課文的情節與內容,進而讓他們從“被感動、被感染”中體悟文本的思想感情。不僅如此,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既不要求學生“應該讀什么,應該怎么讀”,也不把自己的主觀見解刻意地強加給學生。一般情況下,把學生在自由閱讀和小組討論中形成的信息、問題、見解等收集起來,然后在集體范圍內進行梳理與總結、探討與提煉。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這種“自我發現、自我解決”的學習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精神和個性化發展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五、開放教學評價——開放性課程活動的大促進
教師根據實際需要對學生及其學業情況作出相應的評價,這不僅是課程活動體系中的應有之義,而且是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個性化發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從某種程度和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評價比起教學過程來得更加重要,也更講藝術。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種“激勵、喚醒、鼓舞”成分更多更直接地體現在教學評價環節。就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如何實施科學合理的開放性教學評價呢?集中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善于把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與“教師評學”相結合,以不斷增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發展意識;二是要善于把對學生的“小組評價”與“個體評價”相結合,以不斷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三是要善于把“過程性評價”與“結論性評價”相結合,以充分地體現個性差異,不斷增強他們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四是要善于把“學習能力”與“態度品質”融入教學評價中,以不斷促進潛能生群體的良好發展。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只有從“教學空間”“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同時實行開放,這才是全方位、真正性的教學開放,才能從潛移默化中贏得令人期待的實質性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小云.讓小學語文教學之花開在生活這片沃土上[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5(5).
[2]鄭德秀.淺談小學語文生活教學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6).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4]邱益蓮.語文教學應由研究教語文轉變為研究學語文[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3).
[5]李京雄.情境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5(5).
[6]陳洪月.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S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