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摘 要:教育改革使教學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創新教學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以及一線教師的關注。當前小學教學處于“應試教育”的體制之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或回避對創新教學的思考與探討,這種墨守成規的做法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規律。因此,教師應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教學進行創新。本文對教學的幾種理論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對中國教育的創新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能動性;參與性;創新教學理論;實踐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進步,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當今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創新顯然尤為重要。教師應該把握當前社會的經濟形勢,重視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教育作為學生接受知識與思維能力發展、競爭與創造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應該對教育進行改革和創新,進而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一、教學理論概述
教學理論是描述性的理論,也是一種規范性和處方性的理論。其來源于教學實踐而又指導教學實踐,和教學實踐成辯證關系。教學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認知教學理論
該理論由布魯納提出,具體教學目標為: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猜想的價值和可修正性,以實現試圖得出假設的激活效應;培養學生運用心智解決問題能力的信心;培養學生的自我促進;培養學生“經濟地運用心智”。布魯納提出了相應的四條教學原則:(1)動機原則。學習取決于學生對學習的準備狀態和心理傾向。小學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愿望,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種自然傾向,激發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2)結構原則。教師要認識到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間的關系,知識結構應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匹配,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方式,從而促進學習;(3)程序原則。按最佳的順序呈現出教學內容。由于學生發展水平、知識背景、動機狀態都可能影響教學序列,所以如果教師發現教學效果不理想,要及時準備修正或改變教學序列;(4)強化原則。讓學生適時地知道自己學習的結果。但教師不應提供太多的強化,避免學生對教師的指點產生依賴。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一種結構性存在,知識結構本身具有理智發展的效力。
(二)情感教學理論
該教學理論由羅杰斯提出,他認為,最好的教育目標是“充分發揮作用的人、自我發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實現的人”。羅杰斯將心理咨詢的方法移植到教學中,為形成促進學生學習的環境構建了一種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包括五個階段:(1)確定幫助的情景,即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探索問題,即鼓勵學生自己來界定問題,教師要接受學生的感情,必要時加以澄清;(2)形成見識,即讓學生討論問題,自由地發表看法,教師給學生提供幫助;(3)計劃和抉擇,即由學生計劃初步的決定,教師幫助學生澄清這些決定;(4)整合,即學生獲得較深刻的見識,并做出較為積極的行動,教師對此要予以支持。羅杰斯還認為,教師作為“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表現在: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與材料、幫助學生澄清自己想要學什么、維持某種滋育學習過程的心理氣氛。
(三)能動性理論
能動性是人的一種本質性的能力。每個人都擁有自主意識,可以通過行動和反省改變自己,進而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形成主動積極的自我意識。此外,人還可以通過有計劃、意圖的行動以及調整、反思,改變自己周圍的社會環境與結構。因此,人的能動性具有極大的力量。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擁有強有力的能動性的學生將擁有更多的學習及發展機會。教師應當鼓勵并幫助學生發展其能動性。例如:首先相信學生是有能力的,有能動性的,學生并非被動的學習接受者;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發展學生的批判精神和意識。正如費萊雷所說,“教師必須將自己當作是學生的合作者,這樣和學生之間才能有批判性的對話”;最后,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同資本,例如:積極地肯定每位學生的價值觀,在實踐當中幫助學生尋求真正想達到的目的。
二、對中國創新教育的探索
新的教學理論下教師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創新教育的根本是:(1)讓平等的師生關系滲透到課堂教學中;(2)教師用新的思維思考,新的眼光看學生,新的方法教學生;(3)認識到學習是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與知識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4)要讓學生勇于提出新問題、新見解,要學會在模式外面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能力,學習對事物的整體把握,能從事物中發現本質,保持對事物原創的、持久的、新鮮的興趣;(5)教學以激發興趣為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6)理論跟實際聯系在一起學習;(7)學習和興趣、生活和需要連在一起。能動性、參與性創新教學的具體方法很多,比如:體驗學習法、圓桌討論學習法、層層提問法、個案研究法、研究報告法、演講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分組討論法、改寫情境或答案學習法、情境設計法等。
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學校教育是培養國家棟梁的關鍵。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教育的創新,在創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進而提高我國教學的整體水平,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郭悅.全球化背景下小學教育的創新思維培養[J].才智,2016(21):118.
[2]張秀榮.創新小學教育思維及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7):25.
[3]林靜,翁璇,張艾.能動性、參與性創新教學理論和實踐:對中國創新教育的探討[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2(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