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昕 劉文
摘 要: 養育我們的鄉土就是我們的根,尋根,傳承。重新思考“鄉音”的價值,重新體驗“鄉情”的魅力,重新追尋“鄉魂”的影子,從而推動鄉土教育的回歸與復興,拓展鄉土文化堅守與傳承的途徑,提升學生、社會對鄉土文化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助力高中歷史德育教學。
關鍵詞: 鄉土文化 鄉土教育 尋根 傳承
貴州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謝治菊曾講:“養育我們的鄉土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然而,隨著全球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鄉音的價值,重新體驗‘鄉情的魅力,重新追尋‘鄉魂的影子。”筆者在高一年級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關于“你對故鄉知多少”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不容樂觀,近半數以上的學生對家鄉的歷史景觀、歷史人物、紅色基地、民間文化等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
早在六七千年前,榮成先民就在此瀕海而居,歷經數千年,悠長的歷史和深植其中的人文情懷延展著鄉土文化的厚度。鄉土教育是新時代新形勢下文化傳承最有效的手段和載體,為了推動鄉土教育的回歸與復興,拓展鄉土文化堅守與傳承的途徑,提升學生、社會對鄉土文化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助力高中歷史德育教學,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覺和歷史自認的力量,筆者從2017年致力于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助力歷史德育教學。
位于山東省最東端的榮成市,是“中國大陸伸向海洋的最深之處”,地處海疆邊防,歷來具有“崇軍習武”的傳統。據統計,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榮成市共有6500多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建設發展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抗日戰爭時期的英烈為2154人,解放戰爭時期的英烈為3560人,抗美援朝時期有641人犧牲,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2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223人為國捐軀。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今,有148位榮成子弟兵被選為將軍和軍職以上領導干部,是第三個將軍市。
開發榮成的鄉土文化資源,首先聚焦鄉土歷史人物,分為“民族解放之路、科學振興之路、改革富國之路”三大環節,站在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上,讓歷史教育成為由近及遠的“望遠鏡”,偉大就在身邊。書寫一部有溫度的歷史,這帶給學生的將是一個“從民族文化認同”到“民族精神養成”破繭化蝶的成長歷程。
一、預備階段:完善豐富鄉土歷史人物的資源,確保課程融合的有效進行
1.邀請教研室、博物館、史志辦、圖書館等機構的相關專家來校開展歷史鄉土資源課題的座談、培訓。用科學合理的歷史鄉土資源研究理念,完善教師的鄉土資源歷史研究思路,促進教師對歷史課程與德育有機融合的創新思考。
2.加強鄉土資源歷史德育的教研互動。歷史鄉土資源的開發研究要有一定的目標性,避免歷史教學與德育活動的盲從性和隨意性,所以,歷史組三個年級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根據教學安排適時調整推進策略。
3.注重個性發展,挖掘地方鄉土資源的歷史特色教育。注意發揮歷史研究成員各自的專長,通過每個小組成員個性化地挖掘歷史鄉土資源,構建一個綜合的歷史實踐活動基地,使歷史德育研究富有地方特色。
4.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校的德育課程一體化有機結合,積極開展歷史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學習,在課程開發研究過程中,注重對歷史德育研究的多向思考,加強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效增強德育效果。
二、實施階段:鄉土歷史人物和歷史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讓思想的光芒照耀課堂
史學名家白壽彝先生指出:“‘德不僅指道德、品行,還包括見解、器識之意。人的見識與器局表現在對歷史和現實透徹而超越的認識上,即他對歷史有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并由此對由歷史中來的現實時代產生一種科學性、前瞻性的認識,認識時代的要求是什么,自己該如何順應時代的要求,推動時代的發展,從而成為一個歷史運動中‘自覺的人。”聚焦鄉土歷史人物,感知大時代之下歷史人物的成長軌跡,增長學生見識。
1.教師課堂教學層面
(1)穿插性教學。在統編教材的有關章節之中,結合鄉土史與中國史的聯系點,尋找鄉土史對中國史的補充點進行教學。雖然它不具有系統性,只有“點”,沒有“面”,但它將鄉土史與國家民族歷史發展背景相聯系,豐富了教學內容,見微知著,符合學生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學習心理。
比如講到人教版必修一《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時,向學生介紹榮成黨組織在“1929年—1932年”建立的情況,學生通過對榮成黨組織的創建的學習,感知在白色恐怖下,不屈的共產黨人為挽救革命所做的種種努力。
《解放戰爭》中榮成熱血青年踴躍參軍,跨海北上、挺進中原、躍馬長江、深入青藏;十批支前大軍,近7000名榮成民工,推小車、運彈藥、送糧食、抬擔架、救傷員,車輪滾滾,直達海南,成為人民解放軍堅強的后盾。榮成26000名優秀兒女參軍,5700多人英勇犧牲,涌現出100多名著名英模,走出100多位共和國將軍。懷著同理心感受當時榮成兒女的選擇,學生怎能不動心,怎能不理解當時的家國悲情?懷著這樣的同理心,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的歷史理解和歷史思考將會走得更遠。
(2)開展專題性教學。歷史教育的尋“根”之行,聚焦鄉土歷史人物,共分為“民族解放之路、科學振興之路、改革富國之路”三大板塊,三大板塊和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可以相互配合,充分運用這些資源開展歷史鄉土人物的專題教學。
比如,在必修三《建國以來的重要科技成就》授課結束之后,對于榮成鄉土歷史人物——郭永懷,設計了一個教學專題——永遠的懷念。這個設計貫穿于郭永懷的一生,從“17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青島大學附屬中學,成為四鄉八里第一個公費中學生”的少年時代,到“1940年8月,經過一番周折,郭永懷一行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的留學生涯,再到“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動身返家”的建設國家,又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及之后核彈武器研究的國防元勛,最后到“1968年10月5日的凌晨,以身殉國”的那一天。郭永懷的一生跳動著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脈搏,見證了那個古老中國由屈辱到獨立的年代,也是一個先進中國人用他們的豪情與擔當書寫民族解放與獨立的時代。
著名歷史教師李付堂老師在《歷史教育:直面生命的追尋》中這樣講:“郭永懷,是我給我的每一屆學生必講的內容,而且是用一節課的時間講。”“我知道這些考試不會考,教材上沒有講,但我無法拒絕為我的學生講如此有生命力和生命感染力的歷史。”
(3)進行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編撰,以校本為載體,給教育課程改革帶來新鮮內容,增強課程改革的活力,讓鄉土教育積極擔當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2.學生實踐活動層面
(1)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嘗試讓學生多一些外出參觀、調查的機會,看看歷史古跡,感受家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先輩們的創造精神。榮成,可以稱得上“紅色之城”,這里有“火種初燃”時期的榮成縣第一個黨支部,有“崢嶸歲月”里英雄少年張晶麟,這里走出了100多位共和國將軍……榮成,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走近它們,讓學生“去觸摸腳下的土地”,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民族精神的養成會由內到外,自然生成。
(2)通過編輯板報,談參觀訪問的收獲和體會,寫學習札記、鄉土史小論文、開展專題演講比賽等形式,讓學生“體味身邊的故事”。“歷史是一種解釋,不是一種敘說,教師要點燃學生生命的張力、思維的活力”,比如在觀看《愛在天際——紀念郭永懷》大型歌劇之后,開展演講比賽、紅色征文等活動,讓學生在體味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在生成中樹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人生品質。
(3)成立鄉土文化社團,通過社團的組織、實踐、宣傳等層面的活動,推動學生對鄉土文化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拓展鄉土文化傳承的途徑,助力鄉土教育的回歸和復興。
3.師生互助層面
鄉土史教學由于成文資料相對缺乏而不易開展,但是我們身邊有豐富的鄉土史料資源,等待善于發現歷史的眼睛。真正用心傾聽,用手觸摸腳下的這片土地,往往就有許多收獲。教師不是鄉土史料的唯一占有者,鼓勵學生大膽挖掘身邊的史料,求證其真實性,并將信息及時有效地傳遞給周邊的人,這其中包括教師。師生密切配合是擴大史料積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的需要。
文明有脈,文化有根。正是在民族自信、文化自覺和歷史自認的力量驅動下,多災多難的猶太人歷時千年之久的流浪后仍然重建了他們的民族國家。同樣流落世界的吉普賽人由于群體“失憶”,成為被歷史遺忘和被文明淘汰的悲劇。
鄉土文化教育,尋根傳承,立德樹人,追尋生命的精彩,讓教育帶給學生智慧,帶來思考的能力,帶給他們伴隨終生的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讓歷史的傳承行走在路上,讓鄉土文化教育行走在路上,讓我們的智慧人生行走在路上,最后以上海名師李惠軍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在我看來歷史教學是教師用生命和心靈體悟歷史的神韻、體察學生的心靈的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思想攀援過程。在困惑中秉燭探索,在迷途中渴求突破,在冥冥幻念中追求著未來的圓滿。”
參考文獻:
[1]李付堂.歷史教育:直面生命的追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