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旸
摘 要: 基于非翻譯專業德語口譯課教學面臨的課程時間少、學生口譯基礎弱、對口譯教學期待高等問題,提出以德語語言知識為基礎、口譯技能訓練為核心、言外專題知識為輔助的德語口譯教育方式,并以情境教學的方式推進。在具體的教學實際中建立情境化的技能分解的案例資料庫,采用多種參與互動的口譯課堂教學方式,并積極拓展學生口語技能訓練的第二課堂。
關鍵詞: 德語 口譯 情境教學法
德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兩三年德語的基礎上就要口譯,面臨很大的難度,不論是專業的語言知識,還是翻譯的背景知識,以及翻譯的技能知識都需要學習。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知識框架及能力培養成長模式,為以后的口譯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非常重要。綜合國內外德語口譯教學經驗的研究,本文提出基于情境教學法的一種漸進能力培養模式,以德語的語言知識為基礎,逐漸培養口譯的技能,在情境中認識和意會知識背景的重要性,從熟悉的知識場景逐漸過渡到陌生的知識場景,逐步使學生掌握運用語言知識形成的語言能力拓寬知識面的方法。
一、非翻譯專業德語口譯教學中的問題
1.口譯課程時間少
口譯是用一種語言轉述另一種語言的行為。在國內除了翻譯專業教授口譯外,還有大量的外語專業講授口譯,但口譯課只是外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在德語語言文學類專業中,口譯只是一學期的課程,一般課時量為每周2節,共34節。在34節的課程中既要講授口譯的理論,又要有口譯的訓練,教學時間有限。在非翻譯類或翻譯方向的口譯教學中其教學模式或方法與翻譯專業應有很大的區別,難以完全借鑒國內已經比較有影響的口譯教學模式,比如“廣外模式”和“廈大模式”。在課時無法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講好一門口譯課是外語專業教學值得探討的問題。
2.學生口譯基礎弱
根據法國意涵學派的理解,只有對兩種語言都非常熟悉的情況下才能口譯。但是德語專業的學生學習口譯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上學期。大學才開始接觸德語,經過兩三年的學習,就要口譯,難度很大。首先要學習口譯的理論,包括(1)口譯工作的特征;(2)衡量口譯質量的標準;(3)口譯的基本技能[1]。學生基本是在零基礎上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的,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和理解。其次,口譯是一種技巧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經過大量反復的訓練,才能獲得能力。口譯能力包括雙語能力、言外知識和口譯技能三個部分[2]。僅口譯的技能涉及:(1)邏輯整理與記憶;(2)譯入語復述能力;(3)譯前準備技能等方面[3]。學生是在德語語言知識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學習口譯的理論和技能的,在薄弱的語言知識基礎上能夠承載口譯的理論與技能嗎?
3.學生對口譯教學期待高
不論是德語專業的學生還是外界的人總認為學習了德語專業,畢業后就應該能夠從事口譯工作。學生和外界的期待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有反差的。口譯是一項要求非常高的專業技能,要求從業者對兩種語言都非常熟悉,熟悉雙方的文化和知識背景,還有很高的技能水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不太現實,更何況學生的語言基礎是比較薄弱的。外界的高期待和現實情況的反差說明需要為德語口譯課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如果一味地強調理想的目標,或者高目標只會使學生產生沮喪,讓老師無從入手。學生和老師在口譯教學中的挫敗感既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又不利于外語類專業的發展。
二、德語口譯教學模式選擇
1.一言二能三識的方式
口譯人才的知識結構可以劃分為語言知識版塊、百科知識版塊、技能版塊[4][5]。因此,口譯教學是圍繞這三方面展開的。國內口譯的訓練方式可以概略地分為兩類:(1)以題材訓練為主,即在一學年(或一學期)的教學中,以介紹專題口譯為主,突出專題術語的翻譯。口譯練習也是從單句到段落再到篇章的翻譯。(2)以技能訓練為主。即在訓練中不強調翻譯內容的題材,循序漸進地介紹口譯活動中可以切實應用的技能(技巧)[6]。題材訓練強調專題語言知識、言外知識的重要性。技能訓練強調口譯技能的重要性,要高質量地順利完成口譯需要三方面知識的完美配合。但對于初級口譯教學來說,面臨如前所說的教學時間有限,學生語言基礎薄弱等問題。在教學實際中逐漸總結提出一言、二能、三識的教學兼容方式,以解決有限時間中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口譯技能、言外知識的時間分配問題。
一言,以德語語言知識的積累和發展為基礎。學生的德語語言知識還比較薄弱,在沒有扎實的德語基本語言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口譯技能甚或言外知識,就是將大廈建在沙灘上。德語口譯課是整個德語專業教學課程設置中的一環,應該將德語口譯課與德語知識的習得,德語語言文化的發展相聯系起來,而不能將口譯課與其他課程割裂開來。在口譯課上要注重德語知識的積累和發展,以德語知識的充實和完備作為口譯的一個重要基礎。
二能,在學生熟悉的德語語言知識基礎之上練習口譯技能。學生的口譯技能訓練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的,如果要求學生在語言和口譯技能兩方面同時用功,那么對學生的要求就太高。在口譯訓練素材的選擇上,保證多數素材是學生熟悉的已掌握的德語語言知識,學生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口譯技能上,訓練和學習效果就大大強化了。
三識,選擇學生熟悉或比較熟悉的言外知識領域練習口譯技能。語言是要傳遞信息的,不同的專題領域需要的專業知識有很多不同,如果一味強調某些新的專題領域,或者說離學生已有的知識領域比較遠的專題知識,就會增加口譯教學的難度。對于初級口譯教學來說,選擇學生熟悉的和比較熟悉的言外知識領域,學生在譯前準備和理解的時候可以大大降低理解難度,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口譯的技能上,有利于學生德語語言知識和口譯技能的提高。
2.情境與漸進的方式
口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有系統的理論知識講解,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相關技巧運用到口譯的實踐中。能力的培養有一個過程,技巧的訓練有循序漸進的步驟。在口譯課程實踐中采用情境與漸進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就是將口譯放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用情境的真實性、有效性強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口譯技能的增長[7]。大家都是在真實場景中習得了母語。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借助母語翻譯外語,這樣的翻譯就是在外語和現實間增加了母語轉換的時間,這樣的轉換會影響我們理解的速度。情境教學法的目的是強化外語和情境的關聯,不用通過母語轉化,直接將外語和情境聯系起來,大大節省了理解的時間,最終將外語與情境的關聯轉化成如母語與情境的關聯一樣。因此,口譯的訓練素材選擇就非常重要,要能夠情境化的,使學生借助情境將兩種語言關聯起來,情境成為口譯的一個橋梁。
漸進的教學方式是將教學目標分解成眾多小目標,每次口譯實踐訓練有個主要的小目標,所有練習都圍繞這個小目標進行,當這個小目標基本實現再進行第二個小目標。以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口譯能力的好處是:(1)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學生在每次實踐中目標明確,難度適中,容易有學習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2)口譯的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口譯技能的訓練需要反復、需要強化。如果學生同時進行幾個技能的訓練容易顧此失彼。在口譯技能訓練安排上進行分解重復,降低學習技能難度,提高掌握技能的熟練度。
三、口譯情境教學的實踐
1.平衡語言與技能的口譯課程目標體系
對于德語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口譯是一門專業課,但學生普遍抱有較高的期待。對如何學習又充滿了困惑,口譯課跟口語課有什么區別,與基礎德語有什么關聯?學完后是否可以從事口譯?根據對德語口譯課教學模式的分析和選擇,明確口譯課的目標體系。德語口譯課是以德語語言知識為基礎,口譯技能訓練為核心,言外專題知識為輔助的一門專業課。(1)口譯有行業標準、專業學習標準和初學要求。專業課的口譯課是一門介紹和訓練口譯技能的初級課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口譯的整個行業發展趨勢和行業標準,在認識到口譯的分類和層次標準的基礎上開始口譯的初級訓練,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訓練掌握口譯的基本方法,能夠承擔初級的口譯任務,并可以進行更高級別的口譯深造。(2)口譯課程的學習應與綜合德語、德語口語等專業課互為補充,互為促進,共同促進德語語言知識的領會。口譯課不但強調口譯技能的學習,更要將原有的德語語言知識進行強化、深化的理解,逐漸將外語轉化成母語的一個過程。口譯課教學是與其他德語專業課的課程并行不悖的,促進德語語言知識的學習是其目的之一。
2.建立情境化的技能分解的案例資料庫
口譯可分為在發言同時進行的同聲傳譯和在發言部分或全部結束后進行的交替傳譯。口譯都是即興的,衡量口譯優劣的標準可以概括為忠實、及時[8]。雖然德語口譯課一般只進行難度較小的交替傳譯的訓練,但對口譯者的記憶、理解、轉述仍有很高的要求,學生必須在大量的實踐訓練中才可能形成這樣的能力,要訓練就必須有合適的素材。雖然國內外相關素材已有不少積累,但如何根據情境化的漸進的訓練方式要求,找到既符合學生已有的德語語言知識,又是常見的生活情境,能對口譯技能適度分解的口譯案例,還是有很大的難度。在教學中應逐漸摸索,逐步收集、準備案例。具體方法有:(1)在同學們已經學習的各類教材中找合適的素材,進行剪輯組合,再找德國人進行對話。連續口譯的語音素材以一分鐘為主,一般會配上多媒體的畫面,在語音出現前會有相關的場景和畫面。(2)在德國經典的電影或電視畫面中截取非常精彩或經典的對話,以此作為德語口譯的素材。(3)在德國對中國的最新新聞報道中選取素材[9]。
3.多種情境參與互動的口譯課堂教學方式
口譯通常遇到的話語主要有六種類型:敘述言語類、論證言語類、介紹言語類、禮儀言語類、鼓動演說言語類、對話言語類[10]。根據不同的話語類型有不同的口譯訓練方式,比如敘述言語類、演說類一般用單向口譯的方式,而對話言語類則用雙向口譯的方式。從學生課堂情境訓練的參與來講用雙向口譯的形式比較好,既叫“對話翻譯”(Dialogue interpreting),又叫“三角對話”(Three-cornered situation)練習。
具體做法是:三個學生組成一組,一個講德語,一個講中文,一個做這兩者的口譯。在練習前設定情境、身份、主題,但實際的實驗效果并不理想。因為三個學生的母語都是中文,在此訓練過程中只有講中文的學生比較輕松。一位學生要連續講德語,口譯員還要實現德語到中文、中文到德語的轉換,往往持續不了幾分鐘就會回到母語。介紹言語類、禮儀言語類的口譯參與效果較好。
4.拓展情境口譯技能訓練的第二課堂
口譯訓練技能中有個很重要的環節是譯前準備。如果在課堂中完成,課堂的講解訓練時間就太少。所以譯前準備的相關訓練都安排在課外。為了提高學生的交流和口譯信息的獲取,可以開辟口譯微信群。在群里發布譯前準備的內容,口譯技能、知識點,口譯與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心得與交流等,使口譯課拓展到課外,拓展到其他專業課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3][8]仲偉合.口譯教學芻議[J].中國翻譯,1998(05):19-22.
[2]仲偉合,詹成.口譯專業教學體系的構建——廣外口譯專業教學體系理論與實踐(之一)[J].中國翻譯,2016(06):39-42.
[4][6]仲偉合.口譯課程設置與口譯教學原則[J].中國翻譯,2007(01):52-53.
[5]劉和平.譯前準備與口譯質量——口譯實驗課的啟示[J].語文學刊,2007(7):73-76.
[7]宮華萍.情境法口譯實驗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07):257-261.
[9]賈蘭蘭.專題口譯課程中的知識積累與技能強化——廣外口譯專業教學體系理論與實踐(之三)[J].中國翻譯,2017(02):52-56.
[10]劉和平,鮑剛.技能化口譯教學法原則——兼論高校口譯教學的問題[J].中國翻譯,1994(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