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主要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以及變化的規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對學生專業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思政學生不僅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等哲學思維,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思維,本文主要對思政教育專業中法律思維的培養進行分析,旨在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思政教育;法律思維;培養分析
俗話說政法不分家,追溯到幾千年之前,法學與哲學、政治的發展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哲學學說的變化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法學學說的變化,這就要求從事思政教育專業的人一定要具備哲學的高度性、抽象性,對全局進行有效的掌控,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把握事物的變化規律,做到遵紀守法,擅長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為民眾的生活維持正常的秩序,搭建公平、合理、公正的生存環境。與此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抽象性與獨特性。
一、法律思維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屬于法學的門類,是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是人,是以人為基礎的,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以及變化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主要理論,并與此同時借鑒了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思政教育專業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學科,主要強調的是理論聯系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主要是培養了解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法律思維是一種思維形式,法律思維具體是指人們在腦海中形成一種法律的思考模式,并且在法律的框架之內進行活動,包括在整個過程之中,人們運用法律解決具體的問題的方式,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能夠正確的指導人們在行為中自覺的遵紀守法,從另一個較為深層次的角度來看,法律意識也是為了維護法律而形成的,一些學者將法律思維主要概括為通過程序進行思考,并且邏輯是十分縝密的,對待情感因素十分謹慎,在程序中最求真,這里的追求真與科學中的求真是十分不同的,最終的結論判斷是正確的,與政治思維的權衡不同。
二、從教學的角度解決問題
思政專業的學生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課功底,還要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深入教學,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類的學科,如果在教學中教師一味的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那么學生也不會認真的聽下去,教師應該做到情景教學,將知識進行深化,借助不同的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等進行輔助,讓學生們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之中,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在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哲學思維,學生應該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哲學研究之中,教師應該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才會更有興趣聽下去,而不是出現溜號的狀態,推廣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教師應該將書本知識的上的理論與實際生活中的理論進行有機的結合,只有這樣,學生們才會更加貼切的理解其中的含義,潛移默化中就已經樹立了自身的法律意識,拉近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進入到哲學思考的境界,除此之外,在教學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應該運用經典案例進行分析,教師通過案例的講解與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的對其中蘊涵的含義進行理解,使得學生能夠通曉法律常識、明確自身的權利、責任與義務,運用法律的基本理論來解決具體的問題。
三、在實踐中加強訓練
將學習到的知識真正的運用到生活之中,就是真正的學以致用,也是各個學科的最終目的,人們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將知識學到頭腦之中,更重要的是將知識化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將知識運用在人們的每一個活動行為之中,真正的體現出學以致用,學會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不同程度上進行挖掘,不僅僅是表面上解決問題,就還需要真正的、徹底的解決問題的根本,再運用法律的實踐性、權威性、強制性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實際生活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展開不同的形式加強學生的訓練,例如開展演講比賽、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們在酷似真實的情境之中進行學習,在參與之中不斷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們理解的更加到位,鼓勵學生們多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當中檢驗知識,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通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學生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具備高度性的哲學來統管全局,還要對事物的發展規律進行掌握,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打破傳統的說課形式,在課堂之中多融入不同的形式與元素,多開展主題性的活動,例如演講、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們在實際的活動中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正確的指導學生們的行為習慣。
作者簡介:吳迪(1989—),男,遼寧阜新人,蒙古族,本科,法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