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蘭
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難點,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小學生應用題出錯多卡在審題不明、沒捋順思路、找不到解題方法。所以,小學數學教學要注意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和解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認知規律;審題解題能力
小學中高年級很多學生都會覺得應用題不好解答,究其原因,固然有部分學生基礎不牢固,但是更多是因為審題能力和解題技巧沒有掌握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夯實基礎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審題和解題能力。客觀來說,小學時期孩子們以形象認知為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批評他們“馬虎”,也不能只是進行抽象的理論說教,要結合他們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方法,以形象的方式來培養他們的審題意識和解題能力。鑒于此,我們就從幾個角度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如何培養審題和解題能力進行分析和引導。
一、審核細節,切莫走馬觀花
解題要先懂題,懂題就必須先審題,審題不明,往往就會南轅北轍,事與愿違。很多小學生都犯審題不明、審題不嚴的毛病。要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第一步必須要培養他們嚴謹的審題態度。
1.注意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很多做錯了題的小學生,你稍微一提醒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平時大家都把該現象歸罪于“馬虎”,覺得不是自己能力不到位。其實,很嚴肅地說,“馬虎”就是審題不嚴,這也是一種能力欠缺,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巧妙引導。
例如,為了治治學生審題不嚴的毛病,我們可以故設陷阱問題,讓他們來個“陰溝翻船”,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刻骨銘心”的深刻印象。比如提出問題:一斤鐵重還是一斤棉花重。很多學生聽到問題就會不加思考地回答“鐵重”,一下就中計了,沒有發現問題的前提都是“一斤”。通過這樣鮮明對比方式的警示和啟發,便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認知。
2.引導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就是教導我們學習知識要注意經常反思,這樣才能完善自己,時時進步。培養小學生的審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平時教學和練習過程中多啟發、多引導,事后還要多啟迪反思,許多知識細節都是在反復探索和思考中得到的。所以為了詳細把握細節知識,我們可以在學生容易出現漏洞的地方設置問題引導反思。
例如,我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以后,經常會發現有些孩子在解決實際分數問題時,搞不清哪個做分子,哪個做分母,從而出現根本性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結合實際問題來形象引導,啟迪反思:小妹過生日,來了三位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蛋糕,現在四個人來分三個蛋糕,誰是分子?誰是分母?通過實例反思,能讓學生認識到被分的是分子,分的是分母,這樣的話四個人的4就是分母,三個蛋糕的3就是分子。如此形象引導,啟迪反思,能讓學生全面認識分子、分母,在遇到實際應用題時就能準確運用,有效規避了知識漏洞,提高了審題和解題效率。
二、認真分析,找準比較對象
本質來說,要想解決數學應用題,就要通過題干的分析弄清楚其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數量關系。小學數學抽象概念雖然不多,但還是有一些字面類似的概念,對于以形象認知為主的小學生來說,如果不加以區分,很容易混淆不清,從而造成解題錯誤。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的規律,將相似的概念結合實例以鮮明對比的方式來引導小學生認知。
比如,許多小學生在應用題中遇到分數時,分不清是比例關系還是具體的分數值,造成不知道怎么解題。那我們就可以結合兩個鮮明的實例來讓學生以鮮明的對比產生形象的認知:
三、關注動態,掌握邏輯變化
要解決應用題,掌握數量關系是關鍵,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應用題數量關系是動態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審題過程中不能“刻舟求劍”,要注意根據邏輯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一家網店商品原價是100元,雙十一搞促銷單價下降10%,節日結束后又提價10%,那么現在的價格和最初的價格一樣嗎?這就是典型的動態比較對象應用題,其中的降價和提價的10%對應的對象不一樣。促銷時降價10%針對的是原價100元而言,而后來提價是針對降價后的90元而言的,這樣一解釋學生的思路就明確了,以后遇到這類問題就知道怎么解決了。
本文是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幾個角度對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解題能力的分析和理解。總的來說,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單純地將審題不嚴歸咎為“馬虎”,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引導,培養學生嚴謹的審題能力,同時要啟發學生根據題干描述分析邏輯關系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審題嚴明,解題準確,全面提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夏菲菲.“以生為本”建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
[2]張麗萍.談談小學數學學習反思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0(6):1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