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
摘 要:美術本身源于生活,并且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美術教育的合理開展,能夠有效提高美術教學效果,而且可使得學生的美育思想得到全面的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認知,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實現高效率的美術教育過程。研究了小學美術在新時期的創新開展,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新時期;創新
伴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小學美術教學進行了實時的優化與拓展,并且緊跟其他教學的步驟,實現了更為優質的教學。但是小學美術教學的創新并不完善,存在的問題較多,有必要在新時期進行全面合理的優化。小學美術教學在新時期的創新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人為本,注重于對學生實現全方面的素質教育,多方面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小學美術教學的創新需要做到以德育為根本,并且需要發揮自身教學的優勢,與其他美育學科充分連接起來,結合學生的生長環境形成一條完善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最為合理地引導學生對藝術產生更高層次的理解,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以德育為基礎進行美術教育創新
雖然美育與德育本身屬于不同性質的內容,但是審美情感所延伸出來的審美判斷能力直接導致美育與德育有了一定的聯系。審美本身屬于一項藝術活動,而審美判斷的形成更加需要符合當前社會的道德范疇,但是許多判斷者的主觀意識都會受到長期的審美心理所左右,進而呈現出不一樣的審美水準。在全新的小學美術教育創新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積極地求真、求美,并且樹立全新的美育心態。審美情感的培育,從本質上而言,本身就是為了培育學生的真善美心理,教師可以在具體的美術教育中,注重對學生展開合理的審美教育,優先通過展示一些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對這些美術作品進行鑒賞,也可以對生活中的相關事物進行欣賞。比如,在學習《冰川與晚霞》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冰川與晚霞進行合理的展示,便于學生對這些圖片形成直接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圖片進行美的判斷。如在欣賞晚霞的圖片時,可以進行這樣的美感引導:夕陽下的晚霞,落日余暉,給予人無盡的美感。通過這樣的美術教育引導,能夠升華學生的內心,對于學生的成長能夠形成直接的推動作用。
二、注重于挖掘美術內部的教學資源
現如今小學美術教學的開展,與傳統的美術教學有著相當大的區別,不僅在基礎的資源形式上了有了改善,而且擁有許多現代化的內容,作為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對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深層次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對傳統的美術教育形式進行應用以外,還可以涉及一些特殊的形式。如泥塑、剪紙以及立體框架都可以成為美術教育形式。教師在挖掘這些美術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從內部出發,注重挖掘美術教學的全新特征,選擇一些周圍的物件開展教育,比如各種廢舊材料、黏土等,都可以用來進行美術制作。當前社會下的美術信息相當多,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夠感受到的圖像信息也較為豐富。教師需要在這個時候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發現和探索生活當中的美術,形成正確的美術鑒賞和學習態度,提高實際的美術教育效果。
三、美術與音樂的融合教育
雖然小學美術教育與小學音樂教育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這兩種教育本身都屬于美育,而且它們之間的聯系較強。首先,音樂中的許多旋律都可以根據畫筆進行線條的勾勒。因而音樂節奏與美術線條便存在著直接的聯系。其次,音樂與美術都是一種色彩強的波動,分別屬于聲波和光波,雖然這個聯系并不深刻,但是人們依舊能體會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以兩者之間的聯系為基礎,進行全新的教育拓展。比如,在學習《我快樂我成長》的過程中,便可以結合音樂《快樂的自我》,一方面給予學生傾聽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美術認知,提高教學質量。這樣的美術活動開展,能夠有效激發兒童的美術繪畫積極性。同時,音樂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能夠直接對兒童的大腦產生影響,并相應的發展審美的情感,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音樂與美術的融合,能夠使得美術課不再枯燥單調,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審美氛圍,并且可以使得學生的內心受到藝術的沖擊,持續發展自身思維,培育美育思想。
四、建立在生活上的小學美術創新
在小學的所有教學科目當中,美術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是最為密切的,而且這兩者之間的聯系也是最為直接的,生活是美術的向往,而美術是生活的窗戶。在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育當中,教師應當積極嘗試將生活教育融入整個美術教育當中,以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比如在學習《今天我值日》的時候,可以結合班級的值日狀況,給予學生直接的創作靈感,如畫出值日生值日的畫面,并嘗試分析值日生的內心變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境界。
總體而言,小學美術在新時期的創新開展,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從本質上提高教學的科學性,改善美術教育的實踐效果,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全新的教育過程。
參考文獻:
[1]董乙霖.翻轉課堂在小學美術中的實踐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2]杜思雯.小學美術手工教學對生活和職業技能培養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