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紅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口語交際”納入了教學內容,明確規定: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從低年級入手,充分體現語文教育的綜合功能。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小學生的必備能力,而語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小學教師要在“學校”這個重要場地,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系統性的口語訓練。下面主要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方法;小學語文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指能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及交流的能力。要想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興趣是關鍵。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學生只有對教學內容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小學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對口語交際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比如,我在講《各具特色的民居》這一課的時候就運用了這樣的方法,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展現了中國民居古老而獨特的魅力,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學生充分掌握了課文的優美詞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策劃了一次主題為“我的房子”的演講活動,讓學生準備充分的材料,并寫出演講稿,學生在演講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還提升了自己的寫作能力。這樣一種創設課堂情境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師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是以雙向活動為特點的聽與說的過程,但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顯,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采用與學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口語交流教學。教師要想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建立起與學生間的情感共鳴,在講臺上展現真實的自己,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及時耐心地解答,走進學生內心。這樣的互動教學形式,增強了師生間的心靈溝通,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比如《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講的是李大釗的女兒紀念自己的父親被害十六周年時所寫的文章,我在講這篇文章的時候,中間穿插了一段自己十六年前的回憶,并向同學講述了幾件我與我的父親之間的溫情小片段。這樣一種以親身經歷穿插到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課堂興趣,而且也增加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教師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學生的表達欲望
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發揮自身引領示范作用。教師是學生平日里接觸最多的人之一,老師的行為最能影響學生的舉止,這就要求老師以身作則、示范引領。教師在課前準備時,應該將課堂內容圍繞一個重點來講,切不可思路混亂,想一句說一句,上課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口齒清晰、思路有條理性、語言簡潔凝練,并加入適當的肢體語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說話技巧。比如在講《莫泊桑拜師》這一節課時,我會聲情并茂地將課文中莫泊桑與福樓拜的語言演繹出來,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如莫泊桑對福樓拜說的話“老師,我已經讀了很多書,為什么寫出來的文章總感到不生動呢?”,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會盡情表現出一副極為困惑又無助的表情,讓學生感受到莫泊桑求學心切的心理。在講福樓拜說的一句“但青年人貴在堅持,才氣就是堅持寫作的結果”時帶上堅定和鼓勵的眼神,讓學生對“福樓拜”的形象有一個直觀、立體的認識,使學生能夠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開辟口語交際新場地
生活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場地,也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場所,教師應組織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語言。比如,我在一次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動中,準備了蘋果、香蕉等水果,讓學生把水果送給爺爺奶奶們,在爺爺奶奶們向他們表達謝意時,學生便會將一些禮貌用語運用起來。之后,回到課堂,我又組織了一次“我的社會體驗小感想”的演講,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上臺講話,學生在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之后,都會有很多的感想,都迫不及待地想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感想,這樣一種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口語交際的方法,將學生置入一個生活場景之中,讓學生認識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意識,從而實現其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并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符合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實踐證明,以上幾種教學方法,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口頭表達能力,還有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探索并完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如何有效實施小學語文教學[J].現代農村科技,2011,11(58):78.
[2]田甜.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D].廣西師范大學,2009.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