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鴻凱
摘 要:當前語文教學現實性的增強,是目前中學語文教學最顯著的特點。而中學語文教學的現實性,集中體現在分數教育或應試教育的思想。為了獲得好的分數和升學率,集中于客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這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乃至其他學科教學中人所共知的現象。
關鍵詞:語文教學問題;教學理念;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目前,師生對語文課程的認知大都停留于討論考試內容,而非對義理、文字意涵等的論述。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目的單純地只是應付考試,并非有意識地將之用于生活之中。此外,在學生與陌生人對談或在公開場合接受訪談時的詞窮、緊張、不知所措、詞不達意等局促情況,更可以了解下列語文教與學的問題:第一,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普遍不足;第二,語文教學成效淪于考試化;第三,語文教材之生活化不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總之,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強化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而且閱讀也不應僅限于班級教學,應該指向每一位學生的主體詮釋,此亦指出中學語文教學策略改革的必要性。
有鑒于此,教師的教學策略也需要隨之變革,以改進以往語文教學片面強調應試能力和記誦的方式,這樣方能真正提升學生語文溝通能力以及善用語文于日常生活中的能力。教師教學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有所改變,不但有助于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較能提升其將語文轉化為實用性知識的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規劃,全國所有省份的中學都將進行新課程實驗,而本次中學課程改革主要的目的,在于轉變語文課程所發揮的教學功能。換言之,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均已提出具體的要求。本文所稱的新課程,指中國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后的新課程。政府提出此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可歸納如下: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個性地發展。
(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由上可知,新課程要求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改變以往教師對文本的剖析和解釋,走向對話的教學方法,希望在對話中實現讀者與作者在語言和精神上的共生;再者,也期望教師能透過與學生生命和理念的對話,實現學生主體生命;此外,語文教學不再是聽、說、讀、寫等技巧的教學,更應該深入語文所涵蓋的歷史與文化,以及文化所蘊藏的人文性和倫理性精神。更重要的是,語文的教學既是師生生命的交流,也是人文精神和文化的彰顯。就此言之,語文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之知識傳遞的歷程與結果,而是不同生命共同編織生命價值和豐厚文化內涵的活動,這對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語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而思維卻是語言的內容,也是人類文化延續最重要的媒介,因此,語文的教學不僅應該教導知識性和技術性的層面,更應該深入語言的深層意義,并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用生命去解讀語言蘊含的生命和深層的文化意義。此即說明語言、思想、個體生命和社群文化之間的融合。
中學語文教學理念的改進,可說是語文教學導向正途的契機,也是讓學生從閱讀中體會語文表達的技術性與藝術性,讓學生透過教學時的對話與生命交流,學習謹守人際溝通的倫理守則。如此,語文的教學必能協助學生改變學習語文只是為了考試的觀點,進而能在學習語文中欣賞語言之美,更能實際轉化至其日常生活中。
總而言之,從課堂教學,創設情境,到走進生活,使中學語文的教育學習經歷一個由練習到應用的過程,從而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思維的敏捷性、條理性和深刻性,為學生成功地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能使語言彰顯其生命力。
[1]曹志紅.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探究[J].魅力中國,2016(19).
[2]張金美.給傳統注入新元素,讓課堂走出大視野——課文與當下的有機結合[J].課外語文,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