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秋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面臨著新地位、新學生、新“對手”、新家庭的變化,教師逐漸成為一種高危職業,遭受學生以及家長辱罵、毆打的現象層出不窮,加強教師保護成為保護人權的內在要求和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加強教師保護需要發揮教師自身、社會、政府的合力。
關鍵詞:教師保護;新形勢;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1.新地位:教師地位日益下降
“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天地君親師位”,古人是何其尊師重教,現今教師這一崇高地位正悄然改變。一從稱謂看,以前多稱“先生”“夫子”“師父”“老師”,現在學生更多直呼其名,甚至部分學生私下給教師起綽號,在公開場合對教師進行調侃。二從學生眼中教師的用途看,自古以來,教師乃傳道授業解惑之人。而今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在“唯分數論”的背景下,教師逐漸被工具化,在部分學生眼中,教師只是提高分數的工具。三從教師的收入來看,在當今物價飛漲的年代,教師的工資待遇仍未有大提高,工資比部分民工還低,通常情況下,財富決定話語權,決定社會地位。這就導致很多人對教師產生輕視,沒有敬畏之心。
2.新學生:個性乖張、價值多元、心理問題突出
如今的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剛強高傲,樂于表現但心理脆弱,部分學生不通情理。 與此同時,社會化的學生,必然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價值觀也呈現多元性特點,具體表現在理性與非理性并存,尊崇道德與行為功利相矛盾,價值取向的不穩定與價值目標多層次且短期化。此外,隨著手機的普及,部分自制力低的學生整日沉溺在虛擬世界,缺乏與現實世界的直接接觸,缺乏和父母、朋友、老師與同學之間的正常的情感交流,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加大了教師教育的難度。
3.新“對手”:信息網絡發達
大眾傳媒通過傳遞的信息形成的輿論環境影響大眾,它傳遞的信息極有可能是扭曲的、不真實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個人色彩。“媒體往往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采用很多刺激性的因素:兇殺、暴力、案發等。”一些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贏得觀眾,罔顧道德與法律,在沒有考證的情況下發報道,引導輿論,誤導大眾。在教育領域里,則體現在當個別教師犯錯時,教師行業全遭批;當教師打學生事件發生,不問緣由,片面報道,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教師形象。二是網絡信息的發展,削弱了教育的影響力,削弱了教師的地位。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現實條件,但是也存在弊端,網上的內容良莠不齊,主流與非主流并存,高雅與低俗并存,學生因鑒別力、選擇力相對較弱,很容易受腐朽、錯誤思想的侵蝕,弱化教師正面教育的效果。此外,在傳統的教育情境中,教師掌握全部信息,教師的言行具有絕對權威。網絡信息的不斷發展改變了這一現狀,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得教師手中掌握的信息,降低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地位。
4.新家庭:家庭結構單一
由于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和經濟壓力的影響,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轉變,致使中國家庭結構呈現出寶塔型又稱“421型”,即在一個家庭中只有一個小孩,但由6個成年人共同呵護、養育。在實際社會,這種家庭結構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絕不允許孩子受到傷害。不允許教師過多批評、打罵孩子,一旦孩子受到傷害,就喪失理智,對教師橫加指責,甚至找人毆打教師。
1.社會——轉變思想觀念,加強道德建設
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的三位一體,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把過多的期待放置于學校教育,造成家庭、社會教育缺位,一旦學生出了事情,就把責任推卸在教師身上,若是教師被學生打、挨家長罵,受到侮辱與傷害,人們則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主張息事寧人,也很少有人在意教師的情感與心理。因而,家長需轉變思想觀念,主動承擔教育責任。父母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孩子存在不良心理或暴力傾向時要更加關注孩子,引導孩子學會調節情緒,主動與教師溝通。此外,加強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凈化社會風氣也是重要的途徑。
2.政府——完善教育機制,保護教師權利
教師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有關教師權利的立法仍然不完善,有關規定仍然處于模糊狀態,使得教師保護自身權利時常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因而,為更好地保護教師的權益,政府不應只著眼于學生的權利保護,不能把重視教育只停留在宣傳、精神上,也要出臺相關文件,明確教師的教育教學權利,并且在實際生活中落實法律規定的教師享有的合法權益,確保教師在自己受到他人傷害時能有法可依。另外,為確保教師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政府部門在給予教師懲戒權的同時還要規范教師懲戒的界限,規定懲戒力度大小,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哪些必要的處罰,教師要避免哪些過于粗暴的處罰;對學生的傷害哪些可以定義為體罰,哪些屬于懲戒。防止有些家長對教師產生誤解,無理取鬧。
3.學校——改革課程設置,完善數據監控
一方面,要重視心理健康課程以及音體美等娛樂性課程,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增設心理健康課程十分有必要。學校應動用各方力量保證心理健康課的有序進行,同時還可輔助性地開展一些關于心理健康的活動。還要避免音體美等娛樂性課程成為高考指揮棒下的犧牲品,導致學生宣泄口被堵塞,心理壓力不斷積淀導致暴戾行為的爆發。在另一方面,樹立大數據思維也是適應時代的必要。新時代背景下,將大數據嵌入教師保護是實現維護教師權利與實施大數據戰略的雙贏路徑。加強相關技能培訓,提高教師運用大數據技術的能力,從而為教師保護提供現實條件,真正發揮大數據的資源優勢。再者,學校要端正立場,切忌心里只有學生而無教師,當出現師生矛盾時,校領導要及時介入,充當“潤滑劑”,緩和兩者矛盾;當發生暴力事件時,學校不要為了堵住輿論和家長之口,把當事教師推出全力承擔,而應積極主動出面與家長交涉,降低影響面,將雙方的損害降到最低。
4.教師——強化防范意識,樹立維權意識
一是強化安全防范和證據意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多留心,對于部分有心理問題、充滿憤恨、存在暴力傾向的學生,要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通過說服、講理、啟發等方式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同時還要避免直接的刺激,使其情緒突然爆發。為了避免家長、學生倒打一耙,一些群眾不明事理地火上加油,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學會留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在正當地教育學生時最好選擇公共場合,避免單獨相處,以便持有證人。另外,教師還要學會利用現代科技,比如攝像頭、錄音筆等監控工具。二是樹立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通過合法程序向有關法律部門申訴,維護教師職業的基本尊嚴,必要時還可以借助社會輿論尋求社會的支持和幫助,使事情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解決。
[1]習近平.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N].人民日報.2013-09-10(1).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4.html,199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