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妙禧
摘要: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創造的載歌載舞的戲劇形式,戲曲文化的形成是由無數優秀劇目經過廣泛流傳,積累、沉淀而來,保護及傳承戲曲文化、增強戲曲文化的影響力、延續戲曲文化的生命力,最終都將歸集到劇目的“生產”及戲曲生存、傳承環境的孕育上來;戲曲文化延展的核心歸根結底來說就是人才的使用與人才的培養。關鍵詞:戲曲文化;傳承;戲曲人才;培養
中國戲曲是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戲劇形式,主要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等藝術形式融合而成,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是達成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之一。中國戲曲文化的形成是由無數優秀劇目經過廣泛流傳,積累、沉淀而來,所以承載戲曲文化最小的項目單元就是劇目;戲曲文化的精髓、內涵都需要通過劇目來進行傳遞、延續、繼承、發展,所以要保護及傳承戲曲文化、增強戲曲文化的影響力、延續戲曲文化的生命力,最終都將歸集到劇目的“生產”及戲曲生存、傳承環境的孕育上來,下面分以下三點作分析、探討。
一、戲曲文化延展的核心
前文已經說到,戲曲文化的精髓、內涵靠劇目來傳遞、延續、繼承、發展,而劇目本身又靠什么來承載戲曲文化延展的使命呢?這要從劇目的構成元素上來分析。
一個劇目的構成元素主要有:背景、人物、事件,即:環境、角色、劇情,為了能夠淋漓盡致的呈現及烘托這些元素,打造優秀的劇目作品,就需要“引人入勝的劇情設計+扣動心炫的音樂伴奏+恰合情景的舞美布設+嫻熟感人的表演技法+詳略得當的統籌組織”。
而要想實現這些,就需要劇目的整個團隊中,從編劇、樂隊、舞美、演員到導演都做到“分其事、專其職”,各擁有一定的藝術文化素養、表演功底及籌謀經驗。
所以,承載戲曲文化延展的核心歸根結底來說就是——人才使用及人才培養,因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
二、戲曲人才培養
戲曲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的支持,政策環境提供發展空間、市場經濟環境提供生存空間。
(一)政策環境方面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戲曲傳承發展與現行的教育體制相結合作為目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戲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作為方向,從娃娃抓起、分年齡階段培養、貫穿到啟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領域,并將多種形式相結合作為手段,力爭從全民興趣培養向少數專業技能培養方向發展,并利用校園特有的人才環境,為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孕育一個龐大的“專業人才”資源庫。
(二)市場經濟環境方面
近年,為了支持文化產出單位(如:各戲曲機構、團體)的生存及促進從“吃財政飯”向“吃市場飯”轉變,使文化產出單位的生存經營活動與市場經濟深度融合,國家出臺了系列支持及指導社會力量進行文化購買服務的市場經濟政策,并明確文化主管部門或社會力量可向文化產出單位進行文化購買服務;這一舉措無形讓文化產出單位可以在市場經濟中求生存、謀發展;而生存空間的改善,對于戲曲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后盾。
三、地方戲曲進校園的踐行性探討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戲曲種類也因而得以豐富發展,隨著地域的變化及民族的變遷而類型多樣,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戲曲也進一步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和提高。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各地方戲曲,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以花燈戲為例:貴州花燈戲源遠流長,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地方戲曲,在貴州,不同的地方的花燈戲劇表演又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但是由于電影、電視、網絡媒體、自媒體等新興娛樂形式的大量增加和外來文化沖擊,傳統的戲曲藝術面臨著巨大沖擊,加之花燈戲又是地方戲種,市場經濟下的生存環境就更加堪憂。
(一)地方戲曲進校園的實例
為了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發展,在地方戲曲劇目進校園方面貴州省花燈劇院采取兩種方式(即“送戲曲入校園”和“送人才入校園”)來吸引、培養人才,下面做簡單介紹。
第一種方式:“送戲曲入校園”:在幼小、初高中、職業學校、高等院校,演出經典劇目,吸引學生關注傳統文化、關注戲曲,學習傳統文化、了解戲曲,提升鑒賞能力。并開辦特長班、興趣班,招收對戲曲感興趣的青、少年,教授一些基礎技能、技法與理論知識。
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及戲曲的關注度、提升藝術審美能力、改善藝術審美情趣、重拾優秀道德及文化傳統、弘揚核心價值觀、培育戲曲觀眾群體、改善觀眾年齡結構、引入新思維、新觀念,促進戲曲革新;另一方面可以吸納人才、振興戲曲藝術、培養戲曲文化的傳承人。
第二種方式:“送人才入校園”:開辦專業班,通過公開報名、選拔有潛質的好苗子,送至省內外專業院校進行定向委培;并創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機會,讓拔尖的學員參加劇目演出,鍛煉實操能力。
以上戲曲人才選拔、培養的對象不僅限于演出人員,還包含在編劇、音樂、舞美、導演等方面有專業人員。
(二)地方戲曲進校園的其他探討
目前戲曲走入中小學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戲曲教育處在比較迷惘的階段,首先學生的認知能力處于迅速提升期,不同年齡段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我認為:應根據我國相關扶持政策,結合不同學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將系統、規范的教學理念、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了解戲曲、接受戲曲、學習戲曲并發展戲曲。將趣味與戲曲藝術融為一體、使得我們戲曲教學不單一、不枯燥。讓理論與實踐一致、目標與成果統一。戲曲教育的方法可以適當豐富種類,比如通過組織學生走進戲院聽戲等輕松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的接觸戲曲了解戲曲。
一方面,可以通過組織專業團體走進學校進行演出和組織學生走進劇院現場觀看相結合。另外,可以結合文化惠民活動、文化講座、互聯網+、多媒體觀看等形式欣賞經典戲曲劇目,從而提升戲曲的受眾度。
另一方面,戲曲演出形式可以和講解、示范等形式相結合,并且可以在學校、文化廣場、社區等地舉辦戲曲活動,組織演出指導、角色扮演、興趣演示等活動,激發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愛好。
四、結語
學校是現代思潮、傳統文化的聚集地,是育人造材的場所,所以讓戲曲進入校園,并將戲曲培養與現行教育制度相結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寄望通過此次探討讓有識之士關注戲曲、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2]2017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
[3]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4.
[4]郭漢城.當代戲曲發展軌跡[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