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霞
摘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工作側重點發生變化。本文主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的矛盾,理論與實踐的矛盾,訴求與境況的矛盾,手段和效果的矛盾這四個方面探索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變化。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矛盾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社會主要矛盾指出了我國社會未來發展方向,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方式的變化。
一、新時代矛盾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影響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發生改變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2)的變化反映到思想政治領域主要體現為受教育者的更好層次的需要與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受教育對于所受的教育有了更高層次要求,比如受教育者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被動地位,而是努力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受教育者迫切地想表達出自己的訴求,發出自己的聲音;受教育者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提出新的要求,希望教師的授課方式更加新穎,授課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受教育者不僅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對社會實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等等。這些都是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變化。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需求的變化。
我們進一步進行分析,從需求的角度出發,人的需要總是呈現出復雜性和層次性的特點。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人們的需求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更加注意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來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需求都在發生變化。受教育者希望教育者充分尊重其主體地位,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希望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教育者對自己的工作環境,對從課堂上獲得的滿足感等等也有了更好的需要,教育者更加希望自己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工作,從課堂教學上獲得自己的滿足感,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因此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的需求產生影響。
(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
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根本來說,是做人心的一個工作。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是什么”,“怎樣做”,而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強調的是“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傳遞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工具,首先擺在第一位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其次是黨的法律法規,國家政策的教育,再者是關于個人發展的教育。新時代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人們更加希望自己所關心的各種各樣社會問題,在思政課堂上有所體現。人們越來越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多元化,多樣化,從個人問題到社會問題再到國家層面的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就是我們課堂上要增加的內容。因此,可以說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多樣。
(四)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發生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出更高要求。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通過課堂授課的方式來進行。但新時代背景下,單純的課堂授課并不能足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更加希望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學習到知識,掌握到知識。比如學生更加喜歡社會實踐的方式,因為社會實踐相比于理論授課,更有真實感,更有意義。除此之外,學生更加希望課堂是有活力的,因此,他們更喜歡加入積極討論,主題答辯等形式的教學活動,增加課堂趣味。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變化內容
(一)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矛盾: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應該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教育者,客體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這兩者之間進行。主體與客體之間必然會存在矛盾,而正是因為矛盾的存在才推動著教育的發展進步。實際上,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看做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問題,即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問題。任何事物的任何價值取向都離不開它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亦不例外。思想政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在當代就是強調“以人為本”,故而出現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或“主體間性”的討論。“以人為本”就是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需求。主、客體矛盾推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向,應該是以"以人為本"為中心,積極探索進行有效的人文關懷的方法。切實將人文主義關懷落到教學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矛盾:實踐邏輯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二者構成一對矛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既有其歷史原因,也有其學科建設的內在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建構絕對不能僅僅局限于理論,而更應當從實踐出發,在實踐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并且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我國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指導思想,并會一直指導下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理論。在這其中包含著毛澤東思想以及黨的各界領導人通過人民群眾實踐總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社會實踐的成果,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著這方面的相關內容。三是關于人的發展的相關理論。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最終目標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包含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如關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的教育等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理論對實踐的解釋和指導乏力,理論最終是要為實踐服務的,只有能夠指導實踐,理論才具有現實意義。
(三)訴求與境況之間的矛盾: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訴求與境況之間的矛盾,也就是現實需求和現實境況的矛盾。訴求與境況的矛盾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從現實實踐出發,注重滿足人的需求,更進一步體現在“人文關懷 ”的建設上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正是在于滿足實現社會發展理想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與境況矛盾,在現實條件下,表現為對于思想政治注重精神引導的訴求,而市場經濟條件下重視物質,這二者之間的矛盾。物質財富的增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這種條件下,會促使人們單純地注意物質積累,而忽視精神建設。如何解決這兩方面的矛盾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單一性與受教育者思想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也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當今社會受教育者因為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呈現出思想復雜性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呈現出單一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從宏觀角度進行教育,存在與學生生活現實脫節的特點。解決訴求與境況之間的矛盾,必須重視學生的訴求,這就要求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
(四)手段和效果之間的矛盾:多方滲透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表現為兩種,一種是“灌輸式”的教育,另一種是“自覺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但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采用出不同的方式。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時代,政治環境相對寬松、信息媒體發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呈現出價值觀念多樣、主體個性張揚的特點。因此簡單的“灌輸”手段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拓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主要是要創造出更容易為受教育者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共情和共識,從而實現由簡單灌輸到多方滲透的轉變。這種教育方式主要是要求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使受教育者受到影響,從而在人生意義或價值方面達成“共識”。這也需要我們靈活地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從微博、微信等各種手段入手,并注重多學科的結合,多方滲透,解決手段與效果的矛盾。
注釋: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十九大報告)2017,10,1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十九大報告)2017,10,18
參考文獻:
[1]侯惠勤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王習勝.“思想咨商”及其中國式間題論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第2.
[3]鄒紹清.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