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晨曦
摘要: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為:課程影響缺乏持續性、課程結構缺乏層次性。因此,以“全員、全程、全方位”思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構建“三全”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改革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為:課程影響缺乏持續性、課程結構缺乏層次性。因此,進行課程改革成為了必然。經過實踐,在“全員、全程、全方位”思維的指導下,構建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課程體系。下面進行具體介紹。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影響缺乏持續性
雖然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內容豐富,但是學習環境多變,再加上要應付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各種問題,即使學習時間長,也很難獲得持久的生命關懷和心理健康指導。由于學校沒有針對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特點安排課時,而過分重視大一年級,目前教學安排的形式,所以無法持續起到作用。大一新生對大學生活的感受和認知未達到一定的高度,從而使其課程收效甚微。新生心理需求還未被激發,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關注度不夠,所以對寢室人際關系、個人生涯發展等教學內容還未有強烈的感性認識,這樣教學效果便大打折扣。由于集中一個時間段,進行長程授課,使學生容易陷入反復說教,缺乏吸引力的牢籠里,待到真正需要引導和教育時,課程也已經遠離。導致在大一年級所講授的內容未能完全的領會,而在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在生活當中遇到問題,沒有相應的指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長期以往的開展,才可以有出色的效果。
(二)課程結構缺乏層次性
目前,許多高校都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具體來說在課程設置上,教學大綱不一致,教材版本眾多,更重要的是,課程的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在課時上,多數院校從4課時到32課時不等,且課程多設置在大一年級,而沒有考慮到不同年級大學生心里發展需要。個別院校將心理健康課程作為選修課,受到開課班次和學生數量的影響,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接受到心理健康課程。而且課程基本上都采取大班教學,使得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主體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解上存在三個誤區,第一種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種認識上的東西,根本不需要開設專門課程,只是受到上級的檢查要求,才開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第二種認為學校開辦各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已經起到了普及心理知識的作用,就不需要再專門的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了。第三就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萬能的,既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應該能解決一切問題,一旦現實中出現了學生突發事件,就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沒有作用,因此是可有可無的。(1)體現了管理主體在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的功利心理。綜上所述,管理主體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度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要想建立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要改變管理主體尤其是學校主管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識。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課程目標體系,在不同年級分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二、心理健康“三全”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
當遇到上述遇到的問題,需要打破原有課程的框架,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同時,還要立足“全員、全程、全方位”。首先,將大學生的整個學業生涯,納入到課程規劃內,我們需要以“全員、全程、全方位”思維來解決課程影響缺乏持續性的問題。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通過以課堂為主陣地組織教學。將之前的教學,在關鍵期、敏感期,適時適度地給予學生相關教育和啟發,將之前的教學戰線拉長;其次,細致區分教學對象,我們可以從“分層”角度出發,在全程的基礎上,解決課程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的問題。(2)在低年級(大一)、中年級(大二)、高年級(大三)不同學習階段,設置不同側重點的教學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仍是不容忽視的主陣地,突出新生所迫切需求和感觸深切主題,如適應、自我、人際關系、心理危機等主題,對當前的教學大綱基礎進行修改。同時開設選修課和主題講座,輔助和深化教學。
三、心理健康“三全”課程體系的結構
(一)以必修課為主陣地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集中在某一個學期上完,并且上完后老師基本上不再與學生打交道的,遇到問題僅依靠學生自己去心理咨詢室或自我調節來完成。只要是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偏見或認識錯誤,就不會主動去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而且短時間內把課集中上完,不便于學生的消化,也不便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的問題。按國家規定高校學生在學期間需要安排32課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學制特點和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的需要,把課分散在4個學期完成,大一、大二每學期8學時。大三學生由于即將面臨實習,在校時間較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參考學生實際的心理需求和在校時間,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不安排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學校為了給予學生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和心理調適的基本技能,使學生建立起科學的心理健康觀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識,促進學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于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程。所以,課程體系既在注重課程結構的完整性、系統性的同時,又讓學生獲得較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還可以注重引入最新心理學理論,從而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觀,提高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和心理調控能力;另一方面,為了加強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我從設置需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選擇課程內容。
(二)以選修課為輔助
為了提高學生某一學科方向的心理知識和修養,進一步對深化學習的需要,高職院校應對有相關心理學興趣的學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選修課。這對大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課程,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的必要補充。面向各年級學生開設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選修課,如:學習心理學、人際交往心理學、成功心理訓練、心理咨詢與治療等等。另外,開設選修課還能夠在內容與方式的不斷更新豐富心理課程體系,如音樂與心理健康、國學與心理健康的融合,等。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中的解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當然非心理專業教師在開課前都應系統的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再將心理專業知識與自己本身專業相結合備課,并深入研究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這些課程不僅能夠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且能夠使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進入更深的層次。
(三)適時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
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的延伸。專題講座形式上也是講授的形式,類似于課程,但又不是教務部門提前編入授課計劃之內的課程。而是學院、系部等學工組織根據最近一時期學生群體中普遍的、突出的一些心理疑惑和問題,向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反映并請求給予學生普遍性的宣講解答時開展的。其講授內容應不同于必修課,應具有內容上的新穎性。其在申請、實施、督導上應建立相關流程,規范專題講座這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的管理。
注釋:
王景龍.淺析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11,(10):100-101。
朱易.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全程分層體系構建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2:70+68。
參考文獻:
[1]朱易.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全程分層體系構建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2:70+68.
[2]金春寒,余卉.大學生心理健康階段化教育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11:67-69.
[3]劉衍玲,潘彥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質培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