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孟慧 黃慧
【摘要】近年來,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精準扶貧成為我國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的任務迫在眉睫,也迅速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基于相關文獻資料尤其近年對有關金融精準扶貧研究之文獻進行了初步探究,結果發現,精準識別、精準扶貧是金融扶貧研究的重點環節;民族地區、連片貧困地區是金融扶貧研究的主要地域;其中金融精準扶貧則是金融扶貧研究的最熱點領域;大數據、共享發展等新技術、新理念是金融精準扶貧研究的創新視角。未來,學界應在金融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導下,集中對金融精準扶貧的理論闡釋及實踐探索進行理論創新和體制、機制探究,為國家的扶貧政策提供具有科學層次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金融扶貧 精準扶貧 機制探究
一、引言
幫扶貧困地區擺脫貧困奔小康是我國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中一個很大的難題,金融精準扶貧已成為了指導我國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基本方針,也是完成貧困地區精準脫貧任務的重要路徑,而且貧困特困地區的貧困雖有所改善但形勢依然嚴峻。故此,對金融精準扶貧進行深入研究既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政策參考意義。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相關金融精準扶貧研究進行分析探究,希冀從中發現金融扶貧的重點環節、主要地域、熱點領域及研究的創新視角,梳理、清晰目前研究脈絡,為我國金融精準扶貧實踐提供積極的政策參考依據,也為我國早日全面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中國夢”添柴助力。
二、國外相關研究
對金融扶貧的研究,在國外一般體現為金融緩解貧困的研究(金融緩貧),比之我國的金融扶貧政策,在政策力度上似乎差了一個檔級。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國外的研究狀況進行如下擇文綜述:
(一)金融緩貧的理論研究
金融緩貧理論,來源于學者對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不同學者都對此進行了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研究,其論證結果顯示,金融發展可以推動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可以起到緩解貧困的作用,因此金融發展可以對貧困起到緩解作用。Baneijee和Moll(2010)提出的集約以及廣義的資源錯配理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金融精準扶貧”的經濟學理論基礎[1]。Bruhn和Love(2014)研究表明,只要處于社會的低階層人群的金融可得性變大,他們的收入就會增長,從而緩解他們的貧困程度[2]。
(二)金融緩貧的機制研究
1.直接運作機制研究。在直接運作機制研究中,學者們認為金融可以通過金融服務以及金融發展直接對貧困產生緩解作用。Aghion和Bolton(1997)做了相關論證指出,由于貧困人口在經濟發展初期不能承受過高的信貸成本,貧困人口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的機會降低,金融信貸服務對貧困的緩解作用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對貧困進行改善。由此其研究認為,金融服務可以緩解貧困,但緩解程度不大[3]。而Jeanneney和Kpodar(2005)在研究金融與反貧困關系時則指出,雖然貧困對象在信貸服務上受限,但是金融依舊可以產生緩解貧困的作用,那是由于金融發展在起作用,因為銀行部門可以為貧困對象提供儲蓄方面的服務,貧困對象首先可以通過銀行儲蓄,為將來生產生活累積所需資金;其次,貧困對象通過銀行部門儲蓄服務得到利息收入,這也可以成為貧困對象在生產、生活上所需的正向現金流,在一定程度上可計算為貧困對象的收入所得[4]。
2.間接運作機制研究。在間接運作機制研究中發現,金融還可以通過經濟增長、收入分配間接對貧困產生緩解作用。Dollar和Kraay(2002)認為,當一個國家金融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會促進國家經濟有所增長,從而帶動貧困人口收入增長。由此可見,金融發展可以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可以產生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正效應[5]。Jalilian和Kirkpatrick及GILERTN(2001、2005)將經濟增長當做中介工具,研究如何通過金融手段緩解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現象。研究表明,金融機構采取的相關政策措施以及發起的各種項目都可以對貧困產生很強的緩解作用[6-7]。
(三)金融緩貧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孟加拉國是世界公認的貧困國之一,貧困人口多、貧困范圍大、貧富差距顯著等問題一直阻礙著孟加拉國經濟發展的腳步。孟加拉國創建了通過微型金融來緩解貧困的“格萊珉銀行模式”,使本國貧困狀況得到了改善[8-9]。許多學者就“格萊珉銀行模式”展開研究,其中Alexandra Bernasek(2003)總結歸納指出,“格萊珉銀行模式”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第一,“五人小組+貸款中屯”制度,此制度是“格萊珉銀行模式”的根本核心制度,孟加拉國由此開啟了脫貧致富之路。第二,“貸款者+存款者+持股者”三位一體制度。第三,無需抵押和擔保的貸款制度。
三、國內相關研究
國外的金融反貧困理論,在國內則表達為金融扶貧理論,具有更強的主動性。我國的扶貧工作歷時悠久,自建國至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78年至1985年,經歷了七年,通過體制改革進行扶貧開發的階段;1986年至1993年,屬于大范圍重點扶持貧困地區脫貧階段;1994年至2000年,是我國扶貧工作的攻堅克難階段;從2001年至今,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了扶貧開發新階段,金融精準扶貧業已成為當今扶貧開發階段的主要手段。現階段,我國關于金融精準扶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金融精準扶貧的理論研究
隨著時代的變化,目前我國的金融扶貧政策已發展到金融精準扶貧階段。
么曉穎、王劍(2016)對金融精準扶貧進行了精確詳細的界定,認為金融精準扶貧其實質就是一種以金融為媒介的幫扶方式方法,就是以金融為手段為建檔立卡的貧困對象提供“造血式”幫扶,增加其生產收入。金融精準扶貧,體現了精準扶貧六大思想理念理念之“精準幫扶”的要求,即是金融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提供精準扶持、精準服務,必須要把最終目標落到“精準”二字上,從實處幫助貧困對象脫貧致富奔小康[10]。
(二)金融精準扶貧的運作機制研究
我國對金融精準扶貧的運作機制研究也是基于金融緩解貧困的運作機制研究出發的,但其研究結果更具時代性及政策依據性。
1.直接運作機制研究。在直接運作機制研究中,陳銀娥、師文明(2010)經過一系列數據搜集并將之帶入實證模型進行研究分析,可以很精確地發現正規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發展金融服務促進貧困地區金融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地區貧困狀況[11]。汪海東、管嚴友、何珊(2013)研究表明,金融緩解貧困的主要措施金融機構在政府引導下減少金融排斥,為貧困人口提供全方位切實的服務以及增加其金融服務的輻射范圍[12]。
2.間接運作機制研究。在間接運作機制的研究中,絕大部分研究者認為金融發展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以及收入分配效益,這兩種正效應可以有效的緩解貧困。
蘇基溶、廖進中(2009)通過廣義矩估計做實證研究,來論證我國金融發展如何帶動收入分配的改變,進而如何通過收入分配的變動影響貧困狀況。研究指出,我國金融的不斷發展有助于調整我國收入分配結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帶動貧困人口收入的增加,從而起到緩解貧困狀況的作用[13]。伍艷(2012)研究了2011年至2011年十年來我國貧困地區金融發展與貧困發生率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二者是負相關的,說明了金融發展有利于緩解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況。但是通過研究結果發現金融發展對于貧困的緩解作用并不是均衡的,我國東部地區反應比中部地區反應大[14]。
3.金融精準扶貧的區域性研究。現階段不同貧困地區的金融體制與機制均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會制約了金融資源與生產要素的深層結合,甚至抑制了金融扶貧的實踐效果。于是。針對不同大小、不同情況、不同條件、不同標的的金融精準扶貧區域性研究便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起來,出現了大量的研究報道,例舉如下。
向淵(2017)立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實際情況,以金融精準扶貧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恩施州金融精準扶貧的實踐及問題,并對該地區金融精準扶貧的創新提出了建議和對策[15]。
4.金融精準扶貧的典型案例研究。在全國各地在積極探索金融精準扶貧實踐過程中,諸多典型模型紛紛呈現,枚不勝舉。
賈殿鈞,荊淑云,包諾民(2016)以通遼市為例對欠發達地區金融精準扶貧問題進行了研究,具體范圍包括通遼市下轄的7個旗縣市,其中有4個屬于國家級貧困旗、2個屬于自治區級貧旗縣,貧困面達85%,深度探究了基層金融如何在扶貧開發的進程中發揮資金池作用,并精準滿足貧困戶生產創業的信貸需求,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16]。
5.金融精準扶貧的對策性研究。隨著我國金融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實踐和發展,一些思辨性、對策性研究也紛紛呈現各類文獻報道中。
蘇暢,蘇細福(2016)認為,經過多年扶貧,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因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和貧困原因的多樣化,仍有部分農民生活在溫飽線以下。金融扶貧是世界各國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償試,但由于扶貧信息共享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欠缺等諸多原因,致使金融扶貧難以奏效。如何改變金融扶貧,增強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金融精準扶貧水平應是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17]。
四、國內外目前研究之綜觀述評
通過以上羅列、匯總、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國外的對于金融反貧困研究起步較早,理論發展也比較成熟,但其研究角度大多是從金融如何緩解貧困入手,研究也大多從金融對貧困的緩解的途徑出發,對金融緩解貧困的不同運作機制展開探討。匯總國外現存的對于金融緩解貧困的研究表明,無論是金融直接作用于緩解貧困還是間接作用于緩解貧困,無論是金融服務還是金融發展都可以達到緩解貧困的效果,也有已經成型的孟加拉國金融反貧困以及德國金融扶貧典型案例支持了這種觀點。
與國外研究相比,我國已經有了關于金融精準扶貧理論比較成型的研究。國內對于金融精準扶貧運作機制的研究也是從金融通過何種方式緩解貧困的研究開始,但與國外相比,國內對金融緩解貧困運作機制研究起步較晚,且研究較少,主要是在宏觀方面對金融反貧困進行研究,研究方法還停留在借鑒與模仿國外研究層面,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反貧困研究體系尚在形成和完善過程之中。與寧夏、麗水等區域金融精準扶貧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并處于推廣階段的情況相比,我國的某些區域自金融精準扶貧概念提出以來,雖積極踐行該項工作,但是在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的總結、梳理、創新、思辨、修正等方面均尚有所欠缺,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Baneijee,Moll.Why does mis-allocation persist?[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 econmics,2010:189-206.
[2]Bruhn,Love.The real impact of improve access to finance:Evidence from Mexico[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4,69(3):1347-1376.
[3]Aghion,Bolton.A Trickle-Down Theory of Growh and Development with Debt-overha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
[4]Jeanneney,Kpodar.Financial Devel-opment,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Poverty [R].CSAE Work-ing Paper Series,2005.
[5]Dollar,Kraay.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Monetary Economics,2002.
[6]Jalilian,Kirk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DPM Working Paper,2001.
[7]GILERTN.Targeting social benefit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trends[M].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5:100-150.
[8]汪德輝.孟加拉格萊珉銀行模式及其對扶貧的啟示[J].行政科學論壇,2016(06):57-61.
[9]修立偉.格萊珉銀行發展模式研究[D].遼寧大學,2012.
[10]么曉穎,王劍.金融精準扶貧:理論內涵、現實難點與有關建議[J].農銀學刊,2016(1):4-7.
[11]陳銀娥,師文明.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貧困減少的經驗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12]汪海東,管嚴友,何珊.貧困的經濟學分析及金融學措施研究[J].武漢金融,2013(8).
[13]蘇基溶,廖進中.中國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貧困關系的經驗分析——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研究[J].財經科學,2009(12).
[14]伍艷.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減貧效應研究——基于全國和分區域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
[15]向淵.恩施州金融精準扶貧實踐與創新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7.
[16]賈殿鈞,荊淑云,包諾民,劉穎.欠發達地區金融精準扶貧問題研究——以通遼市為例[J].華北金融,2016(10):69-74.
[17]蘇暢,蘇細福.金融精準扶貧難點及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4):23-27.
作者簡介:司孟慧(1994-),女,山東臨沂羅莊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金融學院2014級金融學本科生;黃慧(1984-),女,山東臨沂沂水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金融學院講師,金融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