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水清
[摘要]關于神話劇《藥都傳奇》的表演體會與思考。
[關鍵詞]神話劇;《藥都傳奇》;表演;感悟
《藥都傳奇》是一部根據安仁民間流傳了幾百年的藥王故事編創的。每年春分時節“趕春社”的主題就是安仁名聞遐邇的“藥王節”,四鄰八鄉的村民都涌向安仁縣城香草坪,售購中草藥材,藥王的故事也由此廣泛傳播。2014年,安仁“趕春社”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藥王節的名聲也隨之蜚聲海內外,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花鼓戲《藥都傳奇》依此文化背景而創作。在劇中,我主演男一號人物奇峰。奇峰是藥王的化身。這是我第一次主演神話戲劇,既有挑戰也有收獲,是30余年來演藝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閃光點。感悟良多,分述如下。
一、掌握分寸張弛有度
《藥都傳奇》寫一狐妖在民間撒播瘟疫,民眾苦不堪言,村村哀嚎,田地荒蕪。為了救民于水火,奇峰和春芬姑娘一道和狐妖展開殊死搏斗。在劇中,奇峰是仙和人的結合體,是劇中矛盾沖突中的主要人物。這個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與否,決定著全劇思想內容的精準表達和舞臺藝術形式的精美呈現。塑造奇峰形象的關鍵,就是如何把握好仙和人的形體與靈魂的質差與融合,并以恰當的表演身段和動作在舞臺上呈現。在表演中既要體現仙的法力睿識,又要體現人的有勇有謀,把仙與人的智慧和世間善良仁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做到心中有虛實,動作有假真,實以虛為引導,虛以實而呈現,仙法妖力是虛設,是假象;人的智慧、團結是真情,是實感,并將那些虛設假象通過人去努力實現。用這些分析和判斷來區分實施虛實假真,落實在具體表演中,即人和狐妖的斗爭表現中。實際演出中,我一方面用神仙的力量和狐妖斗法,另一方面又和春芬姑娘用人的團結精神對付狐妖,最后的結果是人間的正義和頑強戰勝了妖魔災病。
其實,神仙的力量也不是萬能的。當狐妖猖獗的時候,作為仙的奇峰也有力不從心的表現,還是要依靠人的力量來戰勝狐妖,故而在表演上不僅突出仙的個人英雄主義,更重要的還需展現一種神仙和凡人融合在一起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有了這樣的感悟和理解,在表演上就拿捏住了仙和人的分寸,做到張弛有度,伸屈有方。演仙時飄逸,靈動;演人時扎實、遒勁;人仙相融時翩翩有致,穩健裕如。規定的戲劇情境有聲有色,奇峰這個藝術形象旖旎可人。《藥都傳奇》入選第五屆中國映山紅民間藝術節,并獲銅獎,中央電視臺做了專題錄制,在戲劇頻道播出。
二、積文化修養悟表演訣竅
長期的演出,能鍛煉出優秀的戲曲演員。除了要繼承發揚前輩表演藝術家豐厚的遺產之外,更要加強自己的學習,注重知識積累和文化修養。做到讀得懂劇本,參得透劇中人物,悟得深劇情主旨,煉得出表演手段。于是我利用一切閑暇時間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和優秀劇作,尤其是中外古典戲劇名著,如中國的《紅樓夢》《西游記》《聊齋志異》《封神榜》等,國外莎士比亞的悲、喜劇,中國的《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戲劇名著,從中吸收營養,會通奇峰的心理、行動。在表演上,反復觀看湖南花鼓戲經典小戲《打銅鑼》《補鍋》《討學錢》和衡州花鼓戲神話劇《大盤洞》等劇目,反復揣摩劇中主角特別是神仙鬼怪扮演的方法、身段、程式和構建的戲劇情境及意象,用作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參考,提煉表演程式的范式,豐富自己的表演手段。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演員,本身就是一本書。從郴州藝校畢業以后,到安仁縣花鼓戲劇團工作的三十多年中,主演過上百部劇目,大量的舞臺演出實踐,積累起一些表演的經驗和技術訣竅,像海綿一樣吸收戲劇文化的豐富營養,能綜合運用身段、手勢、眼神、唱腔等藝術手段,多角度塑造各類人物,并將此靈活運用在《藥都傳奇》的一角塑造中。身段的運用和手勢的技巧,用來刻畫奇峰這個形象神的內心世界,展現神的果斷、堅毅、洞察秋毫,又用手勢來展現奇峰人的一面:善良、正義、溫和、善解人意。用眼神來表達與春芬姑娘內心的溝通、理解和心靈的碰撞。
神話劇《藥都傳奇》中奇峰也好,春分也罷,都是發生在安仁本地的民間傳說,傳的是“仁者愛人,仁者安仁”的傳統美德。戲中春芬這個人物是安仁民間“圣潔”女人的化身,而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預示著陽氣的興旺蓬勃,是播種希望的開端。而奇峰確有其人,他七歲跟著父親采藥行醫,心儀神農藥祖、浪跡安仁、終老安仁。辟藥園、興藥市、尋良方、治百病、斗惡妖醫救百姓,坎坎坷坷苦行僧,留下了許許多多善惡斗爭的動人故事。惡有惡的心態,善有善的秉性,劇中的“善”“惡”是以“神”“妖”的形象表現的,如何把“神”演“靈”,把“妖”演“壞”,一舉手、一投足、一媚一笑都是“戲”。飾演奇峰,主旨在于把握演出“神”的化身,演繹“善”的傳播。
三、體驗生活以真知塑造人物
作為演員,必須在體驗生活上下功夫,即到現實生活中尋找相對應的人物,對他們進行觀察,了解他們的言談舉止,并反復歷練(模仿)才能做到演什么像什么,即把不同人物心理思維和行為邏輯在舞臺上淋漓盡致的演繹出來。正如一位舞臺藝術先師所說那樣,演員的演技并非來自偉大的學說,而是來自對平凡事、平凡人物的觀察,來自對各類人物生活習性的熟悉,來自對民俗生活習慣的把握和前輩表演經驗的積累。只有當學到的知識轉化為體驗人物的智慧和表演能力時,知識才有使用價值,學習生活才有的放矢。演員體驗生活,學會觀察生活,正是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化為舞臺表演智慧和能力的必要途徑和終極目標。
無論是演出大戲劇目,還是表演折子戲、小戲、小品,如《餐廳軼事》《看風水》《拉選票》等小劇目,每飾演一個角色,都注意先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相對應的人物,對他們進行觀察,了解他們的言行舉止,然后運用戲曲的程式思維,組織或編創合適的身段動作,處理好唱腔、念白和舞臺動作,找準角色的行為邏輯和動作主旨,尋找到精確的人物關系和表情達意的舞臺,做到演什么人像什么人,實現形神畢肖的目標。
《藥都傳奇》劇中的奇峰其人,在安仁境內留下了不少活動遺跡,對他的民間傳說更是版本眾多。為了把奇峰演活、演得逼真,本人數十次深入鄉村尋古跡、搜故事,特別是民間老藥師講述的奇峰故事,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一個道骨仙風的普世善人“奇峰”形象。這些演出前期的生活積累,為我塑造奇峰這一傳說歷史人物打下了堅實基礎,使奇峰這位仁人的精、氣、神在舞臺上得到全面、準確的展現,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