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
[摘要]唐代的器樂演奏藝術豐富多彩,是一個高手云集的時代,匯集了漢族固有的傳統樂器和西域傳入的外來樂器,逐漸形成了各個流派。唐朝琵琶流派的形成,造就了一代代演奏家,他們都以其獨到而精湛技藝,創造出了一部部風格各異,色彩斑斕的優秀的作品而流芳百世,為我國的藝術寶庫增添異彩。
[關鍵詞]唐朝;琵琶流派;演奏家
琵琶自漢代由“絲綢之路”傳人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它歷經了多次民族大融合的洗禮,在古老而博大的中國音樂文化的“搖籃里”發育、成長,造就出了一代代琵琶英才和大師。唐朝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國力最為強盛,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一個朝代。唐代的器樂演奏藝術豐富多彩,是一個高手云集的時代。匯集了漢族固有的傳統樂器和西域傳人的外來樂器多達四、五十種。琵琶是當時最時髦的樂器,其演奏名手燦若繁星,并逐漸形成了各個流派,對后世中國琵琶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擬以唐朝各著名琵琶名家作大致梳理,并對他們的演奏藝術風格進行概括,希望能勾勒出琵琶在唐朝發展演變的風貌。
一、唐代整體文化氛圍對琵琶的影響
中國古代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與光輝。她那剛勁有力的書法,絢麗多彩的繪畫,優美感人的音樂,威武雄壯的雕塑,輕盈飄逸的舞蹈,瀟灑驚險的雜技,無不給人以力量、美感以及心靈的震撼與情感的升華。這一點對于唐朝的琵琶藝術自然也不例外。本文認為唐朝盛行的大型樂舞,以及與其相關的“九部樂”“十部樂”等等為這一時期琵琶藝術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時,唐朝的音樂機構也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唐朝樂舞
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音樂、舞蹈“百花齊放”,最為繁榮鼎盛的時期。在中原樂舞和西域樂舞長期相互交流和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我國歌舞音樂的全盛時期。今天,我們從存世的史料中能夠看到琵琶是唐代大型樂舞藝術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代的燕樂,無論是多為各民族傳統樂舞的“九部樂”“十部樂”,還是絕大部分是唐代創作樂舞的“立部伎”“坐部伎”,琵琶在宮廷音樂中的地位顯而易見。它們的區分是以演出形式為首要標志的,《新唐·音樂志》云:“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立部伎”場面宏偉,伴以擂鼓,氣勢磅礴,而“坐部伎”則在堂上坐奏演出,并主要以琵琶演奏為主,其曲風幽雅抒情,表現細膩,注重個人技巧。唐代燕樂的繁盛,是建立在多民族音樂融合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是在承襲隋代音樂體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典》曾對其中所使用的樂器有所記載:“凡大宴會,則設十部之伎于庭。樂器有笛、簫、齊鼓、擔鼓、琵琶、豎箜篌、篳篥、五弦、腰鼓、羯鼓、雞婁鼓、答臘鼓、貝、銅角14種”。
(二)音樂機構
為了適應宮廷燕樂高度發展,唐代建立了由政府管轄和宮廷管轄兩個不同的系統,樂工人數則有數萬人之多。其分工之精細,規模之宏大,技藝之高超,均屬歷代之首。其中對琵琶音樂藝術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當屬“教坊”和“梨園”。
唐玄宗開元年間,宮中的內外教坊人員近2000名,它集中了唐代歌舞人才的精華。《教坊記》中有關于俗樂教習的記載:“平人女以容色選人內者,教習琵琶、三弦、箜篌、箏等者,謂之‘搊彈家。”值得關注的是第三類“搊彈家”,是由平民女子入選宮中,教習琵琶、三弦、箜篌、箏等樂器的伎女。“梨園”是唐玄宗在內廷設立的音樂機構,以教習法曲為主,人員是從太常樂工中精選出來的,常由玄宗親自組織排練,其中不乏演奏琵琶的高手。
除以上所提到的藝術種類之外,唐代的器樂藝術也素以豐富多彩著稱,是一個高手云集的時代。中原與西域空前興盛的文化交流也使唐朝匯集了漢族固有的傳統樂器和西域傳人的外來樂器多達四、五十種,尤以琵琶、篳篥、五弦、羯鼓、箜篌、胡笳、琴、箏、笛、笙等廣為流傳,涌現出一大批技藝高超的器樂演奏家。
二、琵琶藝術流派形成的初期——唐朝
來自西域的琵琶是唐代最時髦的樂器,琵琶名手也燦若繁星。僅見于記載的知名琵琶演奏家就有曹妙達、賀懷智、雷海請、段善本、李管兒、康昆侖、王芬、曹保、曹善才、曹綱、裴神符、裴興奴、廉郊、鄭中丞、米和、劉禪奴、李士良、申旋、穆善才、鐵山、重蓮、王內人、玉環、勝兒等一大批人。他們的演奏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總的來看,唐朝時琵琶藝術尚未形成今人所說的嚴格意義上的演奏流派,更多體現出的是豐富的個人演奏藝術風格,并且他們見存于文獻的演奏技巧也構建起后世琵琶最主要的表演技術基礎。以下本文擬從這一角度展開梳理和研究。
(一)演奏技法方面:
(1)左手攏撚與右手撥彈
貞觀時的裴興奴擅長左手的攏撚技巧,曹綱則善于右手運撥的功力。據《樂府雜記》載:“曹綱善運撥,若風雨,而不事扣弦。興奴長于攏撚,下撥稍軟,時人謂,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裴興奴的演奏在唐人中獨樹一幟,他很講究左手的演奏。右手撥弦輕細,左手善于攏撚,柔潤美化音色,表情細膩柔婉,韻味悠長。他獨辟蹊徑,以文柔細膩的風格著稱于世,可與當時負有盛名的琵琶名手曹綱平分秋色。
曹綱的彈奏有著豐富的音色層次和力度變化,右手下撥鏗鏘有力,如疾風驟雨般,他善于演奏優美柔和,富于異鄉情調的樂曲。劉禹錫在《曹綱》一詩中日:“大弦嘈囋小弦清,噴雪含風意思生。一聽曹綱彈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詩人繪聲繪色的描寫,道出了曹綱在演奏《薄媚》一曲時給人們帶來的無限美感和絕妙無雙的演奏技巧以及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2)改撥為手的演奏技法
琵琶最初的演奏方式都是用撥子來彈奏,這樣給演奏技法帶來很大的局限性,也極大限制了其藝術魅力。唐朝時,演奏家開始逐漸放棄撥子,改用手指演奏,這一技法的出現大大促進了琵琶藝術從一個西域樂器向漢族樂器轉變的進程。其中最為突出的演奏家為裴神符。裴神符是貞觀年間名噪一時的琵琶演奏大師,琵琶演奏使用手彈之法便是從他開始的。這種方法一改過去用撥彈奏時的那種單調的演奏狀態,使演奏技巧變得豐富多彩,大大增強了表現力。另外,他還是位著名的作曲家。唐杜右《通典》曰:“初太宗貞觀末,有裴神符,妙解琵琶,初作《勝蠻奴》《火風》《傾壞樂》三首,聲度清美,太宗悅之。高宗之末,其技遂盛于時矣。”他的創作風格清新秀美,音韻窈窕,以風流悅耳的藝術風采轟動于世,經久不衰。
另外,賀懷智也是繼裴神符之后又一積極推廣和發揚手彈之法的先驅者。據《酉陽雜俎》載:“開元中段師能用皮弦,賀懷智破指彈之。”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悟出了手彈之妙,故后期亦采用手彈之法,并發揚光大和賦予新的創造。
(二)琵琶教育與移調、創作方面
(1)曹善才
曹綱的父親曹善才不僅是一位身懷絕技的琵琶演奏家,而且是當時唐代宮廷教坊的一位卓爾不凡的琵琶教育家。他的琵琶演奏藝術博大精深,傳神奇妙。音樂形象栩栩如生,真切感人。尤其是以當時的兩首琵琶名曲《蕤賓調》和《散水調》的演奏而著稱。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繪的琵琶女的演奏技藝,亦為曹善才所授。其詩序云:“……問其人,本長安娼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由此可見,曹善才是長安琵琶界的一代宗師。
(2)賀懷智
賀懷智是當時長安琵琶界的泰斗,卓有成就。《樂府雜記》載:“開元中有賀懷智,其樂器以石為槽,鵑雞筋作弦,用鐵撥彈之。”詩人元稹在《連昌宮詞》一詩中生動地描繪了他高超的演技和精彩的琵琶演奏震驚四座,眾人折服的情景。詩曰:“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坐。”詩人又在他的另一首詩中盛贊賀懷智的精湛演技無人媲美。詩日:“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玄宗偏許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自后流傳指撥衰,昆侖善才徒兒為……”從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賀懷智不僅是一位琵琶演奏家,而且在作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一生創造了很多的優秀作品,其中尤以《八十四調》最為著名。他琵琶譜的格調新穎獨特,樂律頗為精湛深奧,貢獻非凡。
(3)段善本、康昆侖
段善本是當時的一位琵琶藝術大師,他一生經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名震海內,桃李滿天下。他的撥子功尤為出色。特別是使用單皮弦,下撥就更需要有超凡的功力。在其數十名琵琶弟子中,以李管兒最為出眾。他能彈諸多的琵琶曲目,而且達到出神人化的境界,被喻為“風雨蕭條泣鬼神”。
康昆侖是貞元時著名的琵琶名手,被譽為當時長安的“琵琶第一手”。他也是段善本的弟子。他不僅是位琵琶演奏藝術家,還是一位作曲家。他創作的琵琶曲《玉寰宮調》是唐代廣為流傳的佳作。據《樂府雜記》載:“貞元初,康昆侖翻入琵琶《玉寰宮調》,初進曲在玉環殿,故有此名。”此曲原為唐代的一首著名宮調大曲,為西涼府督郭智連撰進。康昆侖將此曲進行了藝術再創造,使其成為一首琵琶曲,并以善彈此曲而著稱。
總之,唐代的琵琶演奏是人才輩出,名曲如云。眾多的樂手以高超的技藝和酣暢淋漓的情感表達將琵琶演奏藝術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教坊記.中華書局,2012
[2]通典.中華書局,1988
[3]新唐書.中華書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