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妍娜 陳洛川
【摘要】在爭取全面脫貧的大背景下,精準扶貧雖毋庸置疑地成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卻迫于扶貧力量孱弱、金融供給不足等制約難以充分發揮減貧作用。普惠金融作為立足于社會公平、旨在消除社會貧困的新型金融模式,具有與精準扶貧結合的巨大潛力。普惠金融推動精準扶貧走入深水區,精準扶貧的逐步推廣亦可以反作用于普惠金融,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關鍵詞】農村金融 普惠金融 精準扶貧
普惠金融指追求社會公平和商業可持續狀態,通過相關政策引導扶持、深化金融體系建設和健全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來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其主要服務主體為農民、小微企業、城市低收入群等弱勢群體,這也是普惠一詞的來源。精準扶貧是是粗放扶貧的對稱名詞,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點工作,專指針對不同貧困個體狀況、不同貧困區域環境,運用科學有效程序有針對性地對扶貧對象實施從精確識別、精確幫扶到精確管理的治貧模式。
一、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的關系
(一)普惠金融助推精準扶貧
普惠金融以發展小額信貸和微型經濟為主,摒棄了金融服務行業普遍存在的對低端人群的金融排斥邏輯,通過培育發展差異化、多層次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可以為并非傳統金融客戶的貧困人群提供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通過拓寬金融的服務人群,普惠金融巧妙緩解了宏觀層面的收入不平等,并有效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從而發揮出減貧脫貧的效果[1]。
普惠金融可以依靠金融市場的力量彌補只靠國家補貼這種單一資金來源的扶貧,它可以為精準扶貧提供更加充裕的資金。貧困群體不再只能獲得少額的貧困補貼,而增加了獲取高額無息或低息貸款的途徑,從而為貧困地區人民實現自主創業提供機會與資金支持,融資的特殊指向性也有利于扶貧項目的長期化和穩健化運作。除此之外,來源于普惠金融較高利率的存款服務吸引了數量可觀的貧困地區民眾增加儲蓄,減少過度和不當的消費,從側面支持了精準扶貧。而普惠金融下的互聯網金融可以聚集城市閑散資金,以信息匹配的方式直接精準定位到有資金需求的貧困人口中,依靠其完善的風險預防機制和較高的管理水平保證資金投入效率,確保精準扶貧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二)精準扶貧反哺普惠金融
雖然中國金融市場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商業性金融機構也逐漸開始關注農村金融市場,但總體上看,由于農戶無法提供有效的抵押品或具有償還能力的擔保人導致營利性金融機構傾向于對農村企業及農業大戶供給資金,農村中低端市場仍處在空白的階段。在這一前提下,普惠金融的進入可以使其獲得先發優勢,開發專有金融產品,提前培養忠實顧客群體,占據相關市場主導地位。脫貧人口旺盛的金融需求也將有效反哺普惠金融機構,覆蓋前期投入。
二、農村普惠金融結合精準扶貧的障礙
(一)農村普惠金融力量貧弱,扶貧金融體系不甚健全
目前扶貧過程中,普遍出現“社會弱,市場缺”的問題,扶貧金融供給量相對不足,難以滿足公眾需求。國有銀行和鄉鎮銀行這類非正規金融機構受限于收益率低和監管成本高的原因,參與普惠金融的積極性并不高。而在我國金融體系改革中提出應在農村經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的農村信用社,從現實看存在放款數量少、服務產品單一的問題,未能在扶貧領域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2]。而專項扶貧機構受貸款手續繁瑣和渠道狹窄稀缺的問題制約,無法良好覆蓋絕大部分貧困人口。
(二)農村金融意識弱、農戶內生動力低
由于貧困人口相對較低的教育程度、落后的思想觀念和惡劣地理環境因素影響,“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部分貧困人員認為到銀行貸款進行農業生產要支付利息得不償失,不如坐等政府發放扶貧補貼;甚至會出現以為貸款是市政府補貼的另一種形式而無需歸還的思想,導致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低下,違約率極高。一些貧困地區的低保戶、五保戶、孤寡老人、孤兒、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以及無固定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患有嚴重疾病的人等弱勢群體,受生活環境、生活狀態、教育程度、生活經歷與經驗等多方面因素制約脫貧難度大,大部分建檔立卡參加扶貧項目的貧困戶又屬于被動參加金融扶貧計劃項目,缺乏主動關切金融扶貧項目積極性和脫貧的主動性,從而使這種扶貧項目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三)精準扶貧對象識別和落實難度大
由于貧困原因具有差異性、貧困人群具有多樣性,有關人員難以精準識別貧困對象,低保戶、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等概念界限模糊更是加大了識別難度,從而導致扶貧對象出現偏差或者遺漏的情況,致使扶貧資金使用不準確。確定扶貧對象之后,高額的監管費用和實施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普惠金融履行職能并削弱了扶貧效果。
三、強化普惠金融在精準扶貧方面作用的建議對策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普惠金融扶貧體系和征信體系
大力發展貼近扶貧市場和微觀經濟主體的小型金融機構以提供融資貸款為手段,保障扶貧項目順利推進,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樹立正確扶貧理念,堅決輔助扶貧工作的開展。除此之外,還應建立扶貧對象的信用檔案,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降低識別成本和運營費用。
(二)通過行政手段加強普惠金融對精準扶貧的扶持
利用扶貧政策強制擴大金融供給量,廣泛建立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機構網點,降低脫貧對象的交易成本。提供優惠政策,從側面滿足相關人群對于普惠金融的需求,切實解決貧困人群貸款難的問題[3]。同時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發揮牽頭人作用,出面吸納非政府組織和社會資本共同扶貧,起到多方共同促進的作用。
(三)積極宣傳普惠金融,主動實現扶貧創新
通過系列宣傳活動在目標群體中闡明普惠金融獨特作用,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增強公眾金融意識,激發脫貧主動性。統籌規劃制定普惠金融發展政策,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對于我國不同資源環境下,普惠金融應結合精準扶貧政策模式,在貼合既定路徑前提根據本地特色項目積極創新,為當地貧困戶開拓新財源。
參考文獻
[1]談勇賢.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政策合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理論探討,2017(6):99-103.
[2]陳建偉.普惠金融助推精準脫貧的理論與政策思考[J].當地經濟研究,2017,260(5):85-90.
[3]賈晉.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研究[J].理論探討,2017(1):70-75.
作者簡介:原妍娜(1998-),女,漢族,陜西銅川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保險學;陳洛川(1998-),男,漢族,浙江麗水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