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柳伶
【摘 要】本文簡要分析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論述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童文學素養培養的策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兒童文學素養,更好地掌握幼兒教師必備的“彈唱跳畫演”等專業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中職學前教育 兒童文學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042-02
梁啟超先生在《論幼子》一書中曾說“人生百年,立于幼學”。這是告誡我們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首先得從兒童開始,從學前教育著手。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肩負著教育事業發展奠基石的重任,不僅要熟練掌握幼兒教師必備的“彈唱跳畫演”等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具備較高的兒童文學素養。幼兒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水平不僅影響自身對兒童文學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影響課堂組織教學兒童文學作品的能力,最終影響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然而,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培養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分析問題入手,探究如何將兒童文學課程與專業技能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專業素質和兒童文學素養,適應現代學前教育需求的合格人才。
一、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兒童文學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
由于對“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在理解上出現偏差,中職學校往往更加強調專業技能教學,重視技能比賽、職業考證,輕視文學素養的培養。在課程設置和能力考核中,聲樂、舞蹈、美術等專業技能課比重大,文學素養課比重小,甚至不開設,“一條腿走路”的課程設置結果,容易使培養的未來幼師綜合素質不全面,難以適應今天社會對幼兒教師行業的高質量要求。
(二)教師教學方面的問題
由于職業技能課堂教學觀念過于陳舊,素質教育的課程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文學素養這一課程的教學方法更是單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是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顯得簡單粗暴、“一言堂”,容易澆滅學生積極參與、實現互動教學的熱情,“學”和“做”結合不夠緊密,學生無法更深地體會和感悟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內涵。
(三)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
由于課程設置與教師教學環境不能引起學生對兒童文學學科予足夠重視,導致學生對該學科的認識出現偏差,無法自覺地投入精力和端正學習態度。加上中職學生自身語文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缺乏足夠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積累。中職學生中,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有的甚至是留守兒童,個人成長經歷中往往缺少親情關愛與陪伴,價值觀與情感體驗上存在一定偏差與缺失,僅靠學生的人生閱歷積累,無法在自我閱讀中正確理解兒童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審美情感,使兒童文學作品的“正能量”引導力產生了折扣。
二、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童文學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重視并奠定兒童文學課程的專業基礎地位
在一般的觀念看來,兒童文學無非是一門文化課或閱讀課,教師的作用主要是講授兒童文學發展史,和學生的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學習沒有多大關系。這是對兒童文學課程及兒童文學素養的作用認識不到位的典型表現。首先,在兒童文學中,融匯大量的兒歌、幼兒詩、童話、故事、戲劇等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講解、傳播與思辨,能夠啟發甚至促進學生主觀能動地去鍛煉幼師所必需的文藝技能、美術技能、音樂舞蹈技能。其次,學前教育學生將來是幼兒教師,從事的是“人的教育”工作,因此提高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改進和加強這一學科教學,使學前專業學生不僅能系統學習兒童文學理論知識,而且能打牢堅實的童心童趣、兒童觀、兒童文學作品選擇鑒賞、改編創作能力基礎,對今后他們走上教學崗位,運用文學思辨、文學再造技能,創作出適合學齡前兒童身心發展的教學設計或方案并付諸課堂實踐,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幼師所必需的彈琴、唱歌、跳舞、畫畫、講故事、編兒歌、制作手工等技能專業展現,離不開良好的兒童文學素養基礎;換而言之,幼師學生要想充分理解兒童文學中的故事美、心靈美、音樂美,培養正確審美觀,也離不開實踐中的“彈、唱、舞”技能。因此,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應將兒童文學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提升到與其他專業課程同等地位,補齊中職學生培養中的人文精神修養短板,使未來的幼兒教師的文化素養更加全面。
(二)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特點,探索兒童文學 “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行)》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兒童文學課程教師不能只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和作品淺層次的欣賞,而是要突出能力和應用,培養學生綜合兒童文學素養。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受固化思維和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時,僅在導入環節偶爾播放一個小視頻,學生活躍幾分鐘后,又重新陷入枯燥乏味的聽課模式,而齊讀、提問等模式也并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參與積極性。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主體,就應當借助學前教育專業優勢,將聲樂、舞蹈、美術等專業技能知識和訓練融合進來,讓“教、學、做”一體化帶動兒童文學課堂教學,使之更靈動、更多樣、更直觀,這樣學生的體驗性就更強,理解就更充分,素養提升就更明顯。
以《〈兒歌〉教學設計》為例:
1.知識學習:掌握兒歌的概念、分類、藝術特征等基礎知識,積累經典兒歌。
2.經典鑒賞:通過誦兒歌、唱兒歌、畫兒歌、跳兒歌的形式賞析經典兒歌作品,體會兒歌的音樂美、稚拙美和靈動美。
3.改編創作—— 掌握兒歌改編的方法,嘗試創編各類型兒歌。
4.展示交流—— 學生分小組將自己創編的兒歌在課堂中進行展示交流。
5.組織教學—— 選取經典兒歌進行語言活動教學設計,小組磨課后在幼兒園見習時組織教學活動。
通過“知識學習—— 經典鑒賞—— 改編創作—— 展示交流—— 組織教學”五個環節,形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在今后的幼兒教育活動設計上做了示范,使其學會將聲樂、舞蹈、美術、手工等內容融入幼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中,并使之能很好適應幼兒教師崗位的要求。與此同時,我們再增加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創編作品、教學活動設計等評價,就能構建起兒童文學教與學良性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課程教學體系。
(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閱讀積累,培養積極向上的文學情感
郭沫若說過:“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霽月一樣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張白紙。兒童文學當具有晶球寶玉一樣的瑩澈,然而決不像一片玻璃。”可見兒童文學作品并不意味著淺顯、幼稚、淡而無味,它根據不同年齡孩子的生理、心理、認知和審美需要,向人們展示一個質樸、純凈、多彩和充滿愛的世界。作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很有必要發自內心去喜愛兒童文學、閱讀經典、理解和掌握作品內涵。原因有二:一是學生只有閱讀和積累,才能建立情感基礎,自覺地與作者產生共鳴,認同作品純真又稚拙美,才能提高自身文學理解力和道德修養;二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凝聚著語言的音樂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同時融合了認知、教育和游戲等功能,積累和用好兒童文學作品,是幼兒教師重要的教學資源儲備,也是今后面向學齡前兒童進行交流引導的技能儲備。
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校內創造條件營造閱讀環境,通過圖書館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班級圖書角”設置等方式,引入和推薦好的書目,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強化閱讀,用環境氛圍激發閱讀興趣,進而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閱讀觀與文學情感。
(四)利用校內第二課堂活動和校外教學見習,豐富課程學習與實踐
兒童文學課程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下,要求學生培養不僅在于課堂學習,而且要結合課外實踐。主要途徑包括校園第二課堂活動和幼兒園教學見習活動。校內第二課堂設置上,通過開展“兒童文學讀書月”“兒童文學論壇”等活動,舉辦“故事大王”“經典童話劇表演”“原創幼兒圖畫書”等比賽,提升和檢驗學生閱讀成效,訓練兒童文學作品創編能力,有效融合兒童文學素養和專業技能。在學生開展幼兒園教學見習活動中,通過教會幼兒“一首兒歌”“一個故事”“一首古詩”等臨場教學活動,檢驗和提升學生的文學作品應用能力,實現課程教學從課堂到實戰的有效延伸,幫助學生在角色轉換中體會養成良好的兒童文學素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綜上所述,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童文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更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和情感投入。教育是一項基于愛的事業,只有真正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人,才會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感,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
【參考文獻】
[1]黎 華.提高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文學素養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6(5)
[2]朱素榮,楊 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兒童文學素養現狀調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11)
[3]金 波.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J].基礎教育課程,2012(21)
[4]隋立國.基于工作過程的兒童文學課程設計[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4)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