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培坤 周慧婷
摘 要:長征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針對長征時期民族平等團結觀念深入少數民族人心進行分析,包括:紅軍大力宣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根本政策、紅軍努力團結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紅軍廣大官兵自覺執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
關鍵詞:長征 民族地區 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
從 1934 年 10 月到 1936年10月,在為時整整兩年的時間里,紅軍途經大西南和大西北幾十個少數民族地區,與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深入接觸。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375天,其中在民族地區136天;紅四方面軍長征19個月,在民族地區達15個月;紅二方面軍馳騁9320公里,在民族地區行進2830公里。在此期間,面對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面對嚴峻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對長途征戰的艱難困苦,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民族問題,沿途宣傳和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和團結少數民族群眾,贏得了理解與支持,得到了支援和幫助,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長征的順利進行。
一、紅軍大力宣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根本政策
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長征中民族工作的實踐證明,紅軍堅定不移地抗日救國,貫徹和發展了“反對民族壓迫,堅持民族平等,堅持民族團結”的根本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首先,中國共產黨創建伊始,極力主張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在中國共產黨多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文件中都有尊重邊疆人民的自主和實現民族平等、自決等內容。[1]但是中共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主張在長征前并沒有傳播到長征所經過的少數民族地區,就是對共產黨和紅軍,這些地區的群眾也是聽了不正確的宣傳,充滿著恐懼。紅軍在長征途中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關心群眾,為少數民族群眾排憂解難,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任和歡迎。
其次,中央紅軍長征時期,非常重視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政策的宣傳。1934年11月,中央紅軍在湘桂民族區域,宣傳共產黨主張平等、民族自治。1935年《八一宣言》聲明,實行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成立真正的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中華蘇維埃。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懋功匯合,在《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中指出:“爭取少數民族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蘇維埃政府領導之下,對于中國革命勝利前途有決定的意義。”[2]可見,在長征時期,黨一開始就把民族工作提高到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高度。
第三,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十分重視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政策。1935年12月和1936年5月,毛澤東以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名義分別發表對蒙古族、回族人民的宣言,強調“民族是至尊的,同時,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毛澤東還親自對紅軍官兵交待:“你們必須與各族人民建立親密的關系,以平等態度對待各族人民。”[3]紅軍途經少數民族地區,發布了有關指示、宣言、布告、決議,張貼了許多標語、口號、法規、壁畫,反復闡述民族問題的基本主張,使很多少數民族群眾看到了我黨抗日的真誠、真心。
紅軍還在少數民族地區廣泛宣傳抗日救亡的主張使所經地區少數民族了解了中華民族危機的現實和應采取的措施。紅軍長征中民族政策的執行和宣傳,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政策廣為所經地區少數民族所知,敵人對共產黨和紅軍的誣蔑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少數民族明白并接受了各民族友好、團結、平等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剝削階級等先進的思想,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促進了中華民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二、紅軍努力團結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士
長征開始后,紅軍進入了少數民族聚居區,隨著與少數民族的廣泛接觸以及民族工作的不斷開展和總結,黨打破教條主義的束縛,根據少數民族社會關系具體情況,逐步改變了對少數民族上層的政策。
一是表現在苗族、瑤族聚居區。1934年11月,紅軍到達的苗族、瑤族聚居區,面對新情況、新環境,黨和紅軍不是照搬以往的做法,發動少數民族群眾開展階級斗爭,而是深入分析苗、瑤民族的具體情況,準確把握少數民族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特殊性,采取了爭取和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的策略。如在《關于苗瑤民族中工作原則的指示》就認為“在反對民族的壓迫方面,瑤民的上層還帶有革命的作用”,在漢族地區開展的土地革命在這里是不合適的,要求“不求過早地去發動瑤民內部的階級斗爭”。1935年5月,劉伯承主動和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結盟,小葉丹等彝民護送紅軍暢行直達安順場,贏得了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勝利。
二是表現在四川阿壩州羌族藏族聚居區。1935年8月,《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發表,表示愿意與一切愿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各名流學者、政治家,以及一切地方軍政機關團結起來共同抗日。黨在松潘縣毛兒蓋以南的沙窩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中,對民族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充分認識到了少數民族上層在團結和號召群眾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會議指出,對民族上層,除少數分子外,還有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黨的民族政策在這里有了重大轉變,即由不在民族地區發動階級斗爭轉變為爭取和團結民族上層。
三是表現在內蒙古地區。1935年12 月,毛澤東的《對內蒙古人民宣言》標志著黨對少數民族上層的統戰政策又更加堅定地向前邁了一大步,它號召包括王公貴族在內的一切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團結起來,共同抗日。[4]
以長征為界,黨的少數民族政策有了根本性轉變。紅軍長征前,黨只是主張與少數民族勞苦群眾下層建立統一戰線;長征期間,認識到民族上層人士在社會結構中的特殊地位,開始實施爭取和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的統戰工作,彌補了民族政策中的不足。
三、紅軍廣大官兵自覺執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
為了讓廣大指戰員在新形勢下充分認識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黨和紅軍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當時,《前進報》和《紅星報》等是黨的機關報,黨和紅軍充分利用這些載體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主張。
一是鄧小平首先發文闡述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1935年7月10日,鄧小平就曾在《紅星報》刊登文章,指出民族工作是黨的工作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不論干部、黨員,還是一般戰士,都應深刻認識到搞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處理好民族關系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基本保障。他強調:“不懂得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的,不配當一個共產黨員,不了解爭取少數民族的重要性和不參加這一工作的,不配當一個好的紅軍戰士”。同時,紅軍還編制小冊子,把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相關要求匯集起來,發放到各個連隊,要求廣大指戰員認真學習和領會,并舉行討論、問答等方式,以便于熟悉、牢記。通過這一系列宣傳、學習,全軍重視民族工作、貫徹民族政策的意識迅速形成,為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在很多時候,在不被少數民族理解,甚至遭受少數民族武裝襲擊,付出傷亡代價的情況下,每一個紅軍戰士都能忍辱負重,不反擊,不開槍,避免激化矛盾。紅軍戰士高度的思想覺悟,使黨的民族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二是朱德總司令、紅六軍團長蕭克等領導同志十分重視民族工作。朱德總司令要求部隊愛護藏胞一草一木,以實際行動爭取藏胞的支持;紅六軍團長蕭克一再告誡部隊:進入藏族地區可能遇到一些身披羊皮袍、面色粗黑的大漢子,那就是藏族同胞,大家要尊重、愛護他們,千萬不能開槍傷了同胞。紅軍中絕大多數官兵雖出身貧苦、目不識丁,但言行真誠樸素、以身作則,把民族政策編成歌謠來宣傳;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包括飲食、服飾、居住、婚喪、節慶、娛樂、禮節、禁忌等,每到一個地方立即派人調查當地風土民情并印成“情況通報”;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按照黨的《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規定,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習慣,不能用威力加以統一和糾正”,編寫少數民族與漢族語言文字對照表,漢文和少數民族語文同時使用。紅軍官兵保護少數民族群眾利益,嚴守紀律,所到之處不隨便進民房,不吃老百姓的飯,為老百姓背水劈柴、救疾治病。少數民族群眾從中看到了紅軍與國民黨軍閥的區別。
紅軍通過大力宣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根本政策、努力團結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以及廣大官兵自覺執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使得民族平等團結觀念深入少數民族人心。確保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徹底貫徹,使途經各少數民族對紅軍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得到了他們的擁護和支持,順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
注釋:
[1] 中共中央統戰部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Z].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2]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委編.紅軍長征在四川[M].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3] 〈貴州社會科學〉編輯部、貴州省博物館編.紅軍長征在貴州資料選輯(內部出版)[Z].1983.
[4] 王熙蘭.我黨民族政策在紅軍長征中的成功實踐[J].學理論,2010,7(48).
參考文獻:
[1] 鄭廣瑾,方十可.中國紅軍長征記[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 周錫銀.紅軍長征時期黨的民族政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3] 人民出版社編.艱苦的歷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革命回憶錄選輯[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蘭培坤(1982-),男,畬族,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周慧婷(1982-),女,漢族,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平面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