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生
【內容摘要】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之所以出現心智疲倦,和老師教學節奏的把握有直接的聯系,只有將學生心智疲倦的原因找出來,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心智疲倦問題,使學生在快樂的化學學習氛圍中學習,獲得循序漸進的發展。因此,本文筆者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的心智疲倦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化學 心智疲倦 解決方案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學教學,倡導的是寓教于樂,唯有這樣學生才能發自內心的喜歡化學課程。但從目前較多初中化學老師的教學現狀來看,總是存在讓學生心智疲倦的教學狀態,使得教與學效果都比較低下。因此,本文筆者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心智疲倦及解決方案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心智疲倦概述
心智疲倦與身體疲勞完全不同,它主要指心理方面的疲勞,是由于學生學習中學習量過度導致的,使得學生的神經活動處于極度緊張狀態中,長期以往便會出現心理負擔重、心理沖突、情緒不良等學習結果,使得學習效果較差,不具有想學的意愿。當學生在化學課堂的學習中出現心智疲倦情況時,就會出現老師授課時停止想象、思維的情況,不具有初中階段學生應具有的學習激情與活力,局限著教與學的健康發展。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心智疲倦的原因
1.課堂氛圍壓抑與緊張
初中階段的學生非常活潑愛動,應該組織與他們個性相同的教學活動及氛圍,但是較多化學老師為了能夠順利完成任務,一般在課初便會非常嚴肅的進行教學。當師道處于極度尊嚴時,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就會被無限的拉大,師生間嚴重缺乏思想交流與心靈互動,長期如此,只要學生走進課堂中,就會有戰戰兢兢、忐忑不安的感覺,會使學生處于極度恐懼狀態,更不用提學習能力及思維的提升了,此時出現心智疲倦是必然的。
2.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增加教學難度
高效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需要老師在課前“備學生”與“備學案”,但較多初中化學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中考成績,往往不遵循學生認識規律,課內知識點講解完畢之后直接讓學生對往年中考中的難度較高的題目進行訓練,課中未給予學生質疑、解惑、練習及總結的機會,很難吸收、活化所學內容。因此,課堂練習題雖然和中考題目一致,但是學生的練習卻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這樣的課堂只會讓學生出現心智疲倦的情況。
除了上述兩點,讓學生心智疲倦的還有課堂教學枯燥無趣與以講代做兩個原因。只有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學生快樂的進行化學學習。
三、避免學生心智疲倦的策略分析
想要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心智疲倦的情況,就需要講究教學方法及藝術,因為每節化學課學生都需要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只有讓他們感受到求知的快樂及價值,才能產生享受的學習感覺。
1.構建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現代化的化學教學需要遵循民主原則,更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發掘學生的潛力,啟發學生的心智,使他們靈感涌動,積極的發言,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去合作、交流、探究、糾錯與突破,提升化學習興致及能力。比如在學習《化學方程式計算》相關內容時,此節課是化學教學的重難點所在,不管老師講的多么精確,學生在計算時難免還會出現錯誤,這時老師不應該再向學生講解,而是要引導學生動腦思考,討論錯誤所在。
2.注重循序漸進,鼓勵學生自我突破
凡事取得成功的人都懂得如何循序漸進。尤其是對于學生的新知學習而言,他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融會貫通,所以在教學與訓練時都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消化、領悟及運用,相信經過穩扎穩打之后,能促使學生實現不斷的自我突破,清晰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不斷沖擊的學習自信及勇氣。比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內容時,此定律在初高中的化學學習中都是熱點,所以老師需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并要仔細斟酌做出最科學的教學設計。
3.課堂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奮度
初中化學教材中有較為豐富的趣、美內容,需要老師去深入挖掘,并善于運用藝術教學語言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的化學學習處于享受趣與美的狀態中,提升學生學習化學及學好化學的意愿。比如在學習《環境保護》相關內容時,不妨利用古詩詞中的句子來描繪美景與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如“小橋流水人家”、“大漠風塵日色昏”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對環境保護產生學習欲望,還能改變學生心中老師嚴肅教條的形象,真正讓學生從心智疲倦中走出來。
4.合理展示實驗,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
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最基本性因素。所以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將演示實驗環節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及操作實驗,并讓學生將自己的實驗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感受成功的喜悅。
總結
總而言之,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難免會感覺心智疲倦,老師需要做的是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將導致學生心智疲倦的因素找出來,進行針對性的改進與創新,使學生的化學素養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奇.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 學周刊,2016(05).
[2] 王琳. 微型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培訓,2016(06).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