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彩虹
【內容摘要】老師在課堂教學當中都會采取各種方式方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照樣使用日常的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老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有的時候讓他們單獨思考問題,有的時候把他們分成小組進行思考問題,只不過是人數上變換了,形式上不同而已,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是一樣的。一旦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漲了,他們就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來,主動思考問題,積極的解決問題,學習效果就提高了,課堂氣氛就活躍了。
【關鍵詞】小組合作 學習興趣 積極參與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能夠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就能夠積極踴躍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有經驗的老師非常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學習興趣的培養一樣顯得非常重要,所以老師要在學習興趣上下功夫,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認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解,學生接受老師的知識,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學生都是在跟上老師的思維走,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一部分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的學生,或者是思維能力不夠強的學生,就跟不上老師的思維,學習就慢慢的落下來了。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了老師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這種教學模式相比較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有它的局限性,目前倡導的小組合作模式,把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出來,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同,但是在具體的實踐當,大部分老師還不能夠把這一教學模式很好的開展起來。所以很多老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教學存在著很大的誤區,我們要正確認識這個教學模式,盡快的使它變為自己的教學常規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開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樹內獨立開放的教學認識觀,正確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科學性是我們提高教學成績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組合形式要靈活多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多樣的對他們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的組合。老師可以讓學生就近組合,前后左右四人或六人組合成一個小組,也可以事先分好小組,上課時直接參與課堂學習。這種事先分好小組的學習模式,往往在公開課的時候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如果是日常的教學活動,經常使用隨機就近分組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不需要調整學生的座位次序,也可以減少部分學生的心理障礙,這種“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組合,我認為是一種最佳的小組組合模式。就以預習這一教學環節來說吧,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遇見不認識的生字,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解答。因為每個學生的識字量不一樣,有些漢字這個學生認識,其他學生就不一定能夠認識了,就是說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資源,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具體舉例來說,我讓學生在預習《三顧茅廬》時,安排了“課前五分鐘發言”活動,每個小組確定自己的發言內容,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學生提出:在《隆中對》里,“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司馬光為什么不在《資治通鑒》里和《三國演義》一樣,來寫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過程。這個問題提得好,它其實涉及到了正史和通俗文學的問題,《資治通鑒》是講歷史知識的,而《三國演義》所遵循的原則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藝術效果。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就能夠把這兩部著作的本質含義區分開來,這比老師講解出來,學生被動的接受意義大多了。這種文體上的區別,正是這兩篇課文的最大不同之處,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學生通過預習小組合作,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就能夠主動的去探究學習,主動的進行小組合作,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耳聞不如眼見;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實踐出真知。講的就是知識的生活性、實踐性和實效性。尤其是語文知識,很多豐富多彩的語言就來自生活,文章中所描繪的事物所講解的現象,都是生活當中實實在在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對學生進行分組活動,讓他們到生活實踐中去實踐。比如在寫作時,我讓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分工,可以有老師指導進行分工,也可以由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協商分工。家在農村的學生,我就讓他們回到家時,把老人們經常說的經典的語言積累下來。家里有藏書的學生,我讓他們到書中去摘抄,他們認為非常好的語言。家住城里的學生,我還讓他們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把他們認為很好的語言記錄下來。所以小組把他們認為很好的語言,分門別類制成知識卡,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通過對比交流,看看哪種語言比較優美形象生動,也容易記住。這種小組活動形式,學生的興趣非常的高昂,因為這種走出課堂的知識是活的,是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
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學習能力,是一個很好的促進活動。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根據自身的條件,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多樣的掌握這一種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能力,為他們以后進一步的學習,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2011.
[2]《學習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