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方法 將2016年1月20日~2018年1月20日我院收治的8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前組應用常規護理措施;后組應用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孕酮、雌二醇水平以及出院后半年的用藥依從性。結果 觀察組SAS、SDS評分、孕酮、雌二醇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用藥依從率91.4%優于對照組依從率67.1%(P<0.05)。結論 在產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法,能夠明顯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用藥依從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產后憂郁癥;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在產乳期精神綜合征中,發生率最高的是產后抑郁癥[1]。產后抑郁癥不僅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而且給新生兒、家庭帶來沉重負擔。鑒于產后抑郁癥的臨床特點,我院將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應用于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現做出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在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林州市中醫院收治的80例確診為產后抑郁癥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年齡21~34歲,平均年齡(28.7±0.7)歲;27例為初產婦、13例為經產婦;分娩方式:12例為自然分娩、8例為剖宮產、13例為會陰側切、7例為產鉗助娩。觀察組40例,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9.2±0.3)歲;29例為初產婦、11例為經產婦;分娩方式:17例為自然分娩、9例為剖宮產、10例為會陰側切、4例為產鉗助娩。綜合比較兩組產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營造適宜的病房環境,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方案,叮囑其遵醫囑按時用藥。
給予觀察組患者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與性格特點,與患者交流,鼓勵其傾訴內心的負面情緒,找出患者抑郁的原因,在心理評估后,為其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方案。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愛與尊重,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指導其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保持病房的安靜,盡可能減少外界噪音干擾患者;
②健康教育:詢問、了解患者的閱讀習慣,通過發放產后健康教育資料、播放音頻、視頻、組織講座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健康講座、集體活動,鼓勵患者間互相交流,分享治療心得,對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應盡可能滿足,讓患者有足夠的自我認同感。
1.3 觀察評定標準[2]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與血清孕酮、血清雌二醇水平。心理狀態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②應用我院自制問卷比較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三個等級,用藥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與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孕酮與雌二醇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用藥依從率為91.4%,明顯高于對照組67.1%(P<0.05),詳見表2。
3 討 論
目前,臨床認為產后抑郁與產婦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心理狀態、家庭及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并且是對產婦的產后恢復、身心健康和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顯示[3]:產后抑郁癥最終的誘發因素是負面的生活經歷,藥物納入是目前臨床最基礎的治療措施,但由于患者正處于哺乳期,擔心藥物會給新生兒帶來不良影響,所以用藥依從性較差。大量臨床實踐表明[4]:充分了解患者的個體狀況,與其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及時交流溝通,并向其講解科學的產后健康知識,能夠有效緩解產婦的抑郁情緒。
故而我院針對患者的心理、性格、情緒、生活等具體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并通過各種途徑指導患者了解產后抑郁癥與哺育新生兒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自覺樹立良好、積極的心態配合臨床治療,自覺按時用藥,增強面對疾病的信心。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孕酮、雌二醇兩項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用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產后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聯合應用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臨床癥狀,提高用藥依從性,效果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練雄珍.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影響[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6,37(3):138-139.
[2] 劉曉秋,白志軍.中國婦女產后抑郁癥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5,(8):77-80.
[3] 陳認紅,黃海燕,林可珊,等.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79.
[4] 周晨慧,廖少玲,劉瓊玲,等.社會因素與產后抑郁癥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11-12.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