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祥
摘 要:在推動鄉村經濟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幫助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是國家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的主要目標。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之間的結合,有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本文主要從國家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入手,對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優勢與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精準扶貧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農村產業振興
前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村村扶貧工作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但是現階段尚未脫離貧困狀態的地區仍然存在著社會發展水平之后、群眾生活條件有待提升和群眾生活滿意度低的問題。“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是國家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是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現狀而言,現行的精準扶貧政策仍然存在著“治標不治本”的弊端。
一、國家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精準扶貧資金使用不當
扶貧資金是精準扶貧工作的物質保障,為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國家已經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投入了大量資金。在扶貧資金自上而下逐級分配的情況下,基層貧困戶所獲得的資金往往相對有限[1]。精準扶貧資金使用不當的問題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根據基層工作的實際情況,國家出臺的精準扶貧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演變為“表格扶貧”與“檢查扶貧”,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形式主義”問題耗費了大量的資金。
(二)精準扶貧未能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
“精準扶貧”是一種粗放化的扶貧措施,基層政府部門需要根據本地區貧困區域環境及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利用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為保證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效性,基層政府部門在精準扶貧工作實施過程中,需要積極發村級集體組織的作用,但是根據基層工作的實際情況,基層干部每個月都需要測算貧困戶的收入,聯戶包幫干部每個月都需要填寫包幫措施、幫扶計劃和工作內容,并要上門入戶簽字、照相。為應對上級檢查,村委會在整理資料,糾正填表錯誤的過程中浪費了大量工作時間,這種流于形式的幫扶措施并沒有讓村級集體組織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三)精準扶貧缺乏信息化、商業化
產業扶貧是要推動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可行措施。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傳統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人才需求結構變化,是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產業扶貧政策也多以傳統型低端行業為主(如低端化的養殖業與種植業)。根據國內經濟發展現狀,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產業不能從根本上脫貧。規模經濟、電商、現代農業產業模式建立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
(四)農民脫貧致富思想意識有待提升
農民自身因素也是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在一些貧困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農村存在著“全民爭當貧困戶”的環境氛圍,在“以貧困為榮”的思想的影響下,一些貧困戶會把扶貧工作看作是干部與政府部門需要關注的事,農戶自身存在的“一等二靠三要”的思想也會嚴重影響扶貧工作的實效性。
二、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優勢
(一)有助于農村經濟產業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2]。農民問題和農村問題事關社會穩定,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因素。“鄉村產業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全國各地在落實糧食安全基本國策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并要在促進農業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的基礎上,構建規模化產業體系。可以說,“鄉村振興”的基本內容與“精準扶貧”政策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在積極落實“鄉村產業振興”的要求的基礎上,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體系,可以為農業農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二)有助于農村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是轉變農民思想的重要舉措。“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施,可以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促進鄉村地區的文化繁榮。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可以在展示新時代農村地區精神風貌的基礎上,為農村地區的文化經濟與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故而基于“文化振興”的鄉村精神文化建設可以被看作是“精準扶貧”的保障因素。鄉村文化經濟與旅游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創新。
(三)有助于農村地區人才隊伍建設
農村地區人才隊伍建設是農村地區規模經濟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基礎要素。“人才隊伍振興”是提升農業競爭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它與“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目標之間具有相似性。在城鄉經濟差距的影響下,大量農村勞動力人才進入城市,吸引各方人才參與鄉村建設,是踐行“鄉村人才隊伍振興”的措施,也是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措施。現階段一些省份已經實施了以“市民下鄉、能人回鄉和企業興鄉”為核心的“三鄉工程”。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加強涉農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可以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進而提升“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性。
三、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精準扶貧的措施
(一)完善金融精準扶貧體系,促進農村產業振興
農村產業振興是改變貧困山村面貌,促進貧困農戶增收的可行措施。農村地區規模化經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扶持。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是農村地區產業振興的動力。為促進農村脫貧質量的提升,金融結構需要積極發揮農業保險體系的作用,并要對農村產權抵押方式進行不斷創新。
(二)培育扶貧產業,推動農村產業振興
扶貧產業的科學構建,也可以在農村產業振興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針對規模經濟、電商、現代農業產業模式在農村產業振興方面發揮的作用,政府部門需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工作之中。為保證農村地區規模經濟的建設,政府部門可以將扶貧功能的實現情況視為參與精準扶貧的龍頭企業的考核標準,進而讓龍頭企業與貧困戶之間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基于地方優勢產業的規模化經濟體系的構建,也可以為農村地區的產業振興提供保障。在扶貧產業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國家也需要對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懶政”、“不作為”及貪污腐敗等問題進行嚴格治理,并要對一些以應對檢查為主的不務實的扶貧活動進行嚴格取締。務實化的干部隊伍的構建,可以讓國家投入于精準扶貧的資金得到充分利用[3]。
(三)重視教育扶貧,促進農村精神脫貧
在“精準扶貧”工作實施過程中。農村貧困戶群體中存在的精神貧困問題也是相關人員所不可忽視的內容。“教育扶貧”工作的開展,是幫助貧困農村精神脫貧的可行措施。根據農村地區基礎教育體系的發展現狀,完善鄉村基礎教育,提升鄉村地區教育質量,是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有效措施。在農村基礎教育體系建設工作中,政府部門也需要對農村助學機制進行不斷完善。針對農民群體存在的文化水平較低的問題,政府部門也可以通過加大農村地區職業教育體系發展力度的方式,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以便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如針對一些沒有考上高中或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政府部門可以鼓勵他們接受職業教育。各級中等、高等職業院校也可以為農村學生提供一些教育補助及就業優惠政策。農業技能培訓工作與農民夜校的設立,也可以發揮出提升農民群眾文化水平的作用。為推動規模經濟的發展,農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需要與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相吻合。
(四)加強農村產權制度管理,保障農村地區的社會活力
為解決貧困地區存在的“精神貧困”問題,各級政府部門也需要提升農村地區的社會活力。農村產權制度管理工作的強化,可以在保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基礎上,提升農村地區的社會活力,進而推動農村地區精神面貌的改善。除此以外,產權制度管理工作的強化,也有助于農村金融保障體系的完善,如國家在強化產權制度管理模式以后,可以引導土地產權入市,進而在提升土地流轉效率的基礎上,為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方式提供保障。
結語:科學化、務實化的精準扶貧體系的構建,是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推動“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的結合的基礎上,為農村規模經濟、電商、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的發展提供保障,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李創,吳國清.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金融精準扶貧思路探究[J].西南金融,2018(06):28-34.
[2] 鐘韶彬.深化精準扶貧 助推鄉村振興[J].南方農村,2018,34(01):39-42.
[3] 田菊會,喬亞杰,孟祥屾.精準扶貧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10):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