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
【摘? ? 要】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精華,凝聚著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過往的文人騷客們吟著詩徐徐前行,讓文化四處傳播和一路延續。古詩經久不衰,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著一群學子和愛好者吟詩、作詩。此外,古詩是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古詩鑒賞的能力我們也要從小學生抓起。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鑒賞?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54
古詩有其獨特的形式,語言簡短干練,短詩朗朗上口,長詩洋洋灑灑,風流自現。因為小學生心智尚未發育完全,情感領悟能力較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所見的大多是短詩,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但即便如此,也有一些學生對古詩興趣較淡,領悟能力較弱,在古詩鑒賞上有著一定的難度。這里本人就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說說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古詩鑒賞能力,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一、引導學生多花一點時間來朗讀古詩
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有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理解古詩的重要性。要讓學生鑒賞一首古詩,就要先讓他們把一首詩讀通順,學會斷句換氣,這樣才能讓學生熟悉一首古詩。我在教學的時候發現,提前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再講解的效果要比直接講解古詩的效果好很多。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會去查里面不認識的字并注音,同時也會看看書上的注釋,這樣在朗讀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自己學習古詩了。等到授課的時候,學生就能跟上老師講解的進度,同時根據自己所學的情況,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并在課堂上得到解答。
要求學生朗讀古詩,不僅僅是因為朗讀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到古詩的大概內容,還因為古詩的形式是分行排列,語言精短,朗讀起來郎朗上口,別有一番趣味。學生們在朗讀的時候,就能體會到朗讀古詩的趣味,通過語言的抑揚頓挫就能把一首詩讀出不同的感覺,這樣就能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興趣,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去鑒賞詩詞。
二、用風趣易懂的談吐代替刻板的教學
現代文的閱讀,小學生還能自己看明白,但是古詩的用詞精煉,其中還涉及到通假字,其難度比現代文的閱讀不知道難了多少。古詩的授課,不易說得太刻板,本來古詩就有難度不易理解,如果授課的時候講解運用太多專業詞匯和套路,就會讓學生更加難以理解,從而降低學習興趣。
其實教學中,老師只是一個指路人,給學生指一個方向,引領著學生前行,但是學習的路始終是要學生自己走的,走多快走多久都是學生自己決定的。為了讓學生堅持學習下去,我們要不斷地為他們加油打氣,引誘他們去學習。因此,在古詩的授課教學中,老師講解時語言不要過于刻板,要用幽默輕松的語言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更有動力,也就對古詩有了濃厚的興趣。
就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時,開篇第一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常規教學通常只是講解一下這是敘述一件事,講解一下寫作手法就開始進入下一句。我們可以換個教學方式,在教學的時候先將全詩過一遍再細細講解,過的時候就可以隨意一點,用輕松幽默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進入到古詩中,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細細解讀。
三、引導學生細讀詩眼
詩眼是全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或最能表達詩人的情感及觀點的字詞,在古詩鑒賞中,經常會遇到要求學生尋找詩眼并進行分析的習題。在古詩鑒賞中,一旦抓住詩眼,就能將古詩的內容理解個大概同時能感受到詩人的思想感情,對于古詩鑒賞,抓住詩眼就能事半功倍。
詩眼有兩種表現形式,一個是全詩的凝聚點,表達著全詩的宗旨,是全詩的詩眼,稱為“詩中眼”,另一個是某一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字或詞,是局部的詩眼,稱為“句中眼”。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詩眼,都需要我們去領導學生細細鑒賞,仔細分析。
要讓學生準確的抓住“詩眼”,就要讓學生認識并熟悉每一種詩眼的表現形式,以及尋找詩眼的技巧。我們可以把尋找詩眼的方法歸類,告訴學生現目前接觸的一共有幾種方法,每個方法舉一個例子細細講解,等學生對詩眼的表現形式熟悉之后,尋找詩眼也就簡單多了。
最常見的詩眼是能體現作者強烈感情的字詞和描寫事物生動、形象、準確的字詞,除這兩類外,還有一些擬聲詞、數詞、疊詞、活用詞、語義雙關詞等也會是詩眼。趙嘏的《江樓感舊》中,第一句“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中的“思”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感情,這個字就是全詩的詩眼。白居易的《南浦別》中,“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的“看”就將事物描寫的形象生動,因此就是全詩的詩眼。當學生找到詩眼后,理解作者的思想和鑒賞古詩也就容易多了。
四、帶領學生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很常見,運用修辭手法不僅能將古詩寫的生動形象,更能將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人在心中不由得生出共鳴。
“夸張”是古詩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一位大家很熟悉的善用夸張修辭的詩人李白,不管是“白發三千丈”還是“飛流直下三千尺”都郎朗上口,讓人折服。夸張的運用給人直觀的視覺沖擊,讓所述事物更加生動形象,同時也能從頻繁的運用夸張手法上看出李白是一個極具浪漫主義的詩人,所處的時代必然是個繁華盛世。
除卻常見的夸張、比喻、借代、對偶等修辭手法,還有一些隱晦的手法,比如:雙關。雙關是借用某個字的近音字或者同音字,讓古詩既有字面上的含義,又有深層次的表達含義。雙關的表達比較隱晦,稍不注意就不知道其中的深層含義,因此需要學生在做古詩鑒賞的時候細心觀察。
小學生寫作文贊揚老師的時候通常都會寫到“春蠶到死絲方盡”,用春蠶吐絲來比喻老師的無私奉獻,但這首詩的全文卻是一首情詩。這句詩中的“絲”就運用了雙關手法,“絲”通“思”,表意是春蠶吐絲至死方盡,深層的意思卻是表達詩人的思念至死方盡。很多老師認為,不應該給小學生講解情詩,通常看到了也會跳過,但這樣對學生鑒賞古詩極為不利,既然在作文中遇到了,那么在講解作文的時候順帶一提,活躍課堂的氣氛,也未嘗不可。
古詩在學生的整個學生時代占據著重要地位,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古詩的鑒賞中,我主張引導學生們去學習,讓他們了解古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比生硬的告訴他們古詩結構緊湊要重要得多。這樣才能幫助小學生打開思維,提高領悟能力,讓他們在古詩鑒賞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