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林
【摘? ? 要】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是以數學學科為依據,注重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它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綜合性學習內容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的發展,初步形成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綜合實踐課教學? 策略探索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80
隨著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推進,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多樣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學習活動應該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數學學習由被動向主動、枯燥向有趣、單一向豐富的轉變,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屬課,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就一定要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
一、數學實踐活動的內涵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針對問題情境,學生綜合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我認為,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1.問題情景的綜合性、趣味性和挑戰性。綜合與實踐活動不能是其他學習領域的簡單重復,問題情景必須較為開闊,能夠為所有學生理解,又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綜合與實踐活動不是難題,而是人人都能參與,起點低,開放度大的問題,現在目前技能難度系數高的問題比較多,體驗性與欣賞性的比較少。
比如,調查小區內每戶人家的用水量,難免給居民帶來一定的不便,而調查所得數據背后的社會問題,也并非一個小學生所能理解的。
2.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活動性和可操作性。既然是實踐活動,并非只是做一道習題或考題那樣的單純。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要“動”起來。不止動腦,還要動手,包括其他的活動。
3.數學活動應當體現數學本質,有助于提高學習著的數學素養。數學的綜合與實踐活動不是泛化的綜合型活動,即便是數學與其他學科的內容相聯系,也要突出數學學科的特點,即便是數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也必須呈現數學的本質。比如1000000顆黃豆有多重?事實上,百萬顆黃豆的重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百萬這個數的構造。具體的實物1百萬有多少這是人的生活體驗,不是數學的本質。每個居民向災區捐款500元月,多少居民能捐滿到1百萬?13億人中有多少個1百萬?這些素材不僅有現實背景,而且還有數學意義。
二、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策略
(一)活動應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社會生活為載體
“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原則。基于這個原則,小學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而了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體驗生活,認識社會。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數學學科內的綜合實踐活動,其活動過程是“做數學”的過程。所以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過程應由三部分組成,即首先根據數學現實找出所要研究的對象,其次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對活動進行評價小結,進行反思。所以數學實踐活動的“做數學”過程是讓學生體驗數學、應用數學、進行數學反思的過程。
(二)創設情景、貼近生活、激發興趣
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導入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在新知的教學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每位數學教師重視的問題。教師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憑借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因此當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境。
(三)精心組織活動,煥發主體活力
數學實踐活動的主要學習方式是研究性學習。在活動過程中,我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學習的步驟:一是創設情境,提供背景;二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三是探索研究,解決問題;四是匯報交流,啟發深究;五是評價激勵,收獲成果。比如,我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讓學生動手圍一圍、擺一擺、測一測等形式,使學生對周長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周長,最后教師再歸納總結。從而對周長形成科學的認識。這一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操作、實驗中去觀察思考,去感受,去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價值。以活動促思維,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同時發展數學能力。
(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程標準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能獨立思考并能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能通過個人的或大家的智慧解決問題。老師教給學生的是一種能力而不是問題的答案。
教學中教師的作用重在于“導”,具體應體現在啟發、點撥、設疑和解惑上。能讓學生先說的盡可能讓學生說,能讓學生操作的盡可能讓學生操作,能讓學生討論的盡可能讓學生討論,力求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信息源”,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會被大大激發。問題可由教師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但是,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總之,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還是一門新的課程,還會繼續下去。我們將不斷研究、不斷改進、逐步完善,使實踐活動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