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舒
摘 要 美育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美育培養人、塑造人,具有特殊的時代含義。音樂藝術是施行美育的極佳途徑。在學校的音樂課程中,要特別注重美育的內涵,通過美育提高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國音樂藝術教學中還有些誤區值得關注,改正這些缺憾之處,有利于強化國人的審美能力,提高我國的整體音樂水平。
關鍵詞 審美 藝術 音樂教育 美育
美育即培養美感,提高人們對于美的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現階段美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已占了很大比重,國家對美育極為重視。如何提升美育的價值,充分發揮美育特殊的育人功能,是我國教育改革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
一、實行美育的必要性
在人類生活中,美是無所不在的。愛美之心是人的天性,是人類精神生活日益充實、豐富的表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觀屬性,包括事物的形狀、色彩、聲音等方面。如果客觀事物符合形式美的一般規律,人們就會產生美感。客觀美是美感的源泉,美感是對事物主觀感受的意識反應。人們對這種美感引申為感受、領悟、理解、評論等,由此產生審美意識。審美活動包括兩個密切相關的方面,即美的創造和美的欣賞。美的創造是人們通過藝術手段和技能為客觀物象所創造的美;美的欣賞是普遍的審美活動,但是由于每個人的主觀條件不同,對美的感受、理解也有差別。因此,如何增強審美價值觀,成為欣賞美的重要課題。
從理論上研究審美觀就是美學,美學是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美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有利于提升人類對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欲求,以達到推動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目的。在20世紀初,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談到國家教育方針之時就提出要建立“以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德育、世界觀和美感教育為內容的教育方針”。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明確指出:對普通中學生的宗旨和教育目標是使青少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實踐證明,美育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發揚人性中的美與善、鞭撻丑與惡,在社會改造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音樂課程的美育功效
藝術是體現美的手段,美是藝術的內涵。藝術對人類來說有特殊的魅力,能滿足人們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因此培養廣泛的藝術欣賞趣味,不僅能提高一個人的審美修養和審美能力,也能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充實。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是表現作曲家和那個時代的人對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深刻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曲家通過樂曲所表達的美的意境。例如《黃河大合唱》組曲,產生于民族解放與革命勝利的時刻,詞曲都體現了偉大的民族主義理想并具有鼓舞人心的號召力,悲壯里透著對未來的希冀。二胡曲《二泉映月》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哀婉優美的旋律中,流露出感傷凄涼的情調。欲深入體會該曲的意境,先要了解阿炳凄慘悲涼的一生。此曲是阿炳對黑暗社會的控訴,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在舊社會飽嘗苦難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的優秀代表作品。若能熟知劉邦項羽爭霸的故事,再體會樂曲中表現的楚漢相爭的過程,就會感受到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凄切悲壯的肅殺之美。古箏曲《漁舟唱晚》是一支抒情小曲,表現漁夫滿載而歸的愉悅心情。曲調悠揚優美、動人心弦,使人輕松暢快。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應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音樂課程的理論分析中。總之,在學唱或欣賞每首音樂作品時首先要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境、主題、情感以及各個樂段表達的內容,這樣才能曲我融合,心靈受到洗滌。
三、強化音樂的審美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有了更多的需求,這也促進了音樂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近年來流行音樂開始走進千家萬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同時也引起了青少年對音樂藝術的極大興趣。這一現象雖然有可喜的一面,但也有值得關注的問題。
流行音樂審美價值有待提高。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命是有助于人的審美意識和全面素質的提高。而流行音樂在娛樂化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為追求時尚而標新立異,為迎合青年市場而千篇一律地模仿、照搬外國的朋克、重金屬、殺馬特等模式,堆砌大量快節奏、高音量的劣質音樂,并佐以臺上臺下互動、場面異常狂熱來吸引青少年,依靠明星效應和青少年尋求刺激的心理來賣座。雖然圈錢無數,但其作品大多聽不清唱的是什么,表達什么情感和意境,至多是休閑娛樂而已。音樂藝術確有其娛樂性的一面,但是過度的娛樂化,就會削弱藝術本質和藝術格調;過分追求新奇感,忽視藝術作品的內涵,使娛樂化、快餐化發展到極致,將誘發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娛樂化與審美價值的統一,是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
演奏員和歌手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演奏員和歌手的學歷都比較高,絕大部分畢業于高等院校,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但是教師和學生更多的是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而較少深入社會、體驗生活。很多音樂人常常沉浸在歌迷獻花、追星族簽名、粉絲數量大漲的興奮之中。音樂藝術講求真情實感,現在有些演員對歌曲理解不深,只注重嫻熟的技巧,表演時面部表情、舉手投足難以表達曲目的內涵,不能做到曲情融一,藝術感染力不強,很難創造出經典的作品。
改編傳統音樂作品過于輕率。現在有些音樂作品是以傳統曲目為基調,融入現代旋律改編的所謂的“新曲”。這些改編曲目中西結合、不倫不類。老曲新編無可厚非,但有些傳統曲目經過幾代名家的修編,已經成為傳世的經典。每一首樂曲都體現了相應的時代背景,蘊涵著與其對應的情愫、情懷,曲中每個音符都傾注了創作者的心血。若隨意改編這些曲目,能做到不損害其精華很難。去其精華而用糟粕填充,樂曲的本質就發生了變化,其表達的深意也會損耗殆盡。因此,改編之時應慎之又慎。
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現在的音樂界應對基礎音樂教育進行反思,努力改正其缺憾之處。因此,重視和加強基礎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必不可少,這樣才能全面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培養、造就出專業技能強、審美素質高的音樂人才。
綜上所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學校如何培養思想新、能力強、素質高的青年一代是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學校教育應遵循德智體美全面提高的方針,培養三觀正確、美育達標的復合型人才。通過美的熏陶,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充分發揮美育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和創造美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