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萍
摘 要:在語文課堂中融入“精致”理念也就是將常規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引向最優狀態;語文教師要善于篩選精心合理的內容、活用精巧有效的策略、提煉精確深刻的主題、把握精當適宜的拓展,實現學生自我活動的精致化,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精致化;篩選;提煉;拓展
精致,用現代漢語來釋義就是“精巧、周密、細致”,它既有科學思想里需要的理性周密,又有生命教育里講求的感性細致,將兩者有機結合發揮極致就能抵達“至真、至善、至美”的佳境。語文,按通俗意義來界定就是語言和文學,它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之一,是技能經驗和情智體悟的共存體,因文及心,循文會心,它也是觸摸師生心靈的有效媒介。在語文課堂中融入“精致”理念也就是將常規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引向最優狀態,讓教師在生態課堂中起到明確的“引路”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長效的多元發展,讓語文在師生雙邊演繹下凸顯人文關懷。下面我就語文教師如何實踐學生自我活動的精致化,創設師生和諧人文課堂提一些初淺的認識,以求教于方家。
一、篩選精心合理的內容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往往蘊含文學氣息濃厚、文化內涵豐富、時代特征鮮明等多重元素,然而課堂時間有限,全面覆蓋的教學顯然不切實際,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文本精華顯山露水?這就涉及到一個篩選、取舍的問題。按照《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對文本的選擇要有彈性和開放性,應從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出發,選擇符合學生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內容加以強化。以此為標準,教師應緊扣學生和文本特點進行合理篩選:哪些應在課堂上講授,哪些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哪些應透徹理解,深入探究,哪些只需一筆帶過……都要在深思熟慮后再在課堂上生成。比如在執教七年級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就比較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讓學生自己聯系文本歸納百草園成為“我”樂園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將三味書屋部分與百草園部分內容和諧統一,充分展現兒童天真活潑、渴望自由快樂的心理,因為這些內容最貼近學生生活,最易于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被篩選為課堂重點。而對于作者批判抨擊的封建教育制度則沒有做過多的強調。這樣做,避免了繁冗的講解,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也能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聯系實際展開聯想進行有效的課外延伸。實踐證明:教學內容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精挑細選,才能盡顯其出彩的一面。
二、活用精巧有效的策略
這里的策略即是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傳統的教學方法旨在傳授知識,是“注入式”“單一性”教學,它忽略了方法本身含有的“刺激”功能,與題材、體裁、風格多變的新教材不能完全匹配,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精致化教學應采用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啟發他們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新型教學法,針對不同文本,也可進行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以2008年江蘇省初中評優課中的《熱愛生命》為例,執教者整堂課都貫穿了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在其中又揉進了個性閱讀法和討論式學法。在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充分閱讀文本之后,教者虛設了一個人物杰克,讓學生以哥哥的口吻勸說自己扮演的弟弟不要去淘金,在多對一的互動(學生對教師)到一對一(學生對學生)的交流中完成了對文本內容的梳理,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達到了統攝全文的目的。當淘金者不聽勸說執意踏上旅途時,教者又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設計了一個贈送“生命錦囊”的情境,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領會了文章主旨。整堂課因為教學方法運用的精致巧妙而精彩紛呈,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方法是學生掌握文本挖掘文本的有力引導,只有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
三、提煉精確深刻的主題
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文本主題的解讀。主題是作者寫作目的的呈現,是文本的命脈。只有循著這條脈,課堂教學的支才精致緊湊。一堂課主題升華之際往往就是教學高潮所在,而提煉主題的基礎則是對文本語言的充分理解和深度品味。譬如某位老師執教《溫暖我一生的冰燈》時,讓學生找文中的季節描寫、人物描寫,學生很快就指出時令是冬季,人物是“我”與父親,而后教者又讓學生仔細品讀文中描寫父親的語言,學生發現描寫父親最多的就是他打磨冰燈的動作,這樣的情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經過這樣的語言品讀學生就輕而易舉地推出了本文的主題:父愛。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引導學生關注景色描寫也不難提煉主題。“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這兩處描寫,襯托了菲利普一家人的不同心情,很好的揭示了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深刻地反映了文章的主題。再如《三顆枸杞豆》里對三叔的“太遲了”等語言描寫和“捉住太陽”等動作描寫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物想要留住時間的心理,為“我”得出要珍惜時間的結論做了鋪陳。正所謂“咫尺之間盡現山水風情”,讀透了“咫尺間”的言語便能領略作者所要展現的“山水風情”。
四、把握精當適宜的拓展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精當適宜的拓展有助于學生“由此及彼,學以致用”,特別是在大語文環境里,通過拓展,學生能將不同的知識內容和技巧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從而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例如在《狼》專題最后的教學環節中,我用多媒體展示了狼捕殺獵物和課本中《狼與鹿》的資料圖片,并設計了這樣的題目:現在有人認為,狼兇殘貪婪,對人類和牲畜造成了很大傷害,應該把它斬盡殺絕;但也有一些人(如愛斯基摩和印第安人)卻非常崇拜狼,請你查閱資料,比較一下,說說你從中獲得的啟示。反饋上來的答案顯示:有學生認為狼歹毒狡詐,殺盡之后,可以讓人們生活得安心一點。一個物種的滅絕對人類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像恐龍滅絕了這么多年,人類還是照樣生存;有的卻認為狼滅絕之后生態平衡會遭到破壞,生物鏈發生變化不利于人類發展,應該保護狼。經過這樣的問題延伸、探討,教師再總結“滅狼”與“護狼”兩者的依據就能在無形中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的知識延伸到課外的地理、生物、歷史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積累和語言的實踐,在他們理解狼優缺點的同時也學會了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辯證思維方式。適當的拓展既能鞏固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又能讓學生了解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真可謂一舉兩得。
《禮記·學記》里講到的“教學相長”在今天的教育界仍有寶貴的借鑒意義,我想也許就是因為它實現了教師自我活動和學生對象活動的雙重精致化。那么,就讓我們繼續借鑒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讓語文教學乘上精致化的快車,展示沿途特有的人文風景,駛向師生平等和諧的新天地。